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9   星期日   农历四月十二   
牛皮船承载着俊巴村的历史和未来
作者:3667 创建时间:2012-05-07 08:53:00



牛皮船承载着俊巴村的历史和未来
 

    俊巴村(即曲水县茶巴朗村俊巴2组,以下简称“俊巴村”或“俊巴渔村”)是拉萨地区唯一以渔业生产为主的村落。“俊巴”,藏语意为“捕手”或“捕鱼者”。在地理位置上,俊巴村位于拉萨河最下游,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在历史上,俊巴村交通闭塞,耕地稀少,打鱼曾经是他们唯一的生存方式。以打鱼为生的俊巴村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渔文化,本期我们将从牛皮船的制作方法、牛皮船舞、打鱼人的生活、俊巴村的传说和现状等方面为你全面解读俊巴村——这个西藏最特立独行的渔村。
  
  2008年,俊巴渔村的“郭孜舞”(即牛皮船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小的牛皮船,是俊巴村人的打鱼工具,也是他们劳动之余跳舞的道具;如今,牛皮船和牛皮船舞又成为俊巴村旅游开发的热点。牛皮船,承载着俊巴村的历史和未来。
 
    轻盈又凝重的牛皮船舞
  
  扎桑老人今年73岁,他是村子里唯一的一位“阿热”,“阿热”是牛皮船舞中的领舞者。跳牛皮船舞时,“阿热”手执“塔塔”(五彩旗杆),唱着歌,跳着舞,另外几位(一般是4—6人)舞者看着“阿热”的动作,背着重约三四十公斤的牛皮船,用同样的动作跟着“阿热”跳舞。大家动作整齐,船浆击打船舷的“咚咚”声不绝于耳,既轻盈又凝重。
  
  在俊巴村采访的几天中,跟着村民一起去雅江打鱼,看着他们背着几十公斤重的牛皮船去江边,又从江边背到公路上,你就会明白,牛皮船舞是俊巴人在单调繁重的劳动之余的一种自娱自乐。常常是在打鱼之后,几个人聚在一起,背着牛皮船,边唱边跳,生活的艰辛在歌舞中变得轻松愉快。
  
  过去,俊巴渔民们每年都要向旧地方政府服长途水上货运的差役,主要是运送茶、食盐、牛羊毛、杂货等。从拉萨东部的墨竹工卡县到拉萨或是山南,共有二三百公里的水路上都可以看到牛皮船。牛皮船只能从上游漂到下游,不能逆流而上。到达目的地后,船夫们将牛皮船晒干,扛在肩上再背回出发地。

    长年累月在江上漂流,唱牛皮船歌,跳牛皮船舞,逐渐成为船夫们一种独特的娱乐方式。船歌有两种:一种悠长而舒缓,如江水远逝,如白云悠悠,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这种歌是船在壮阔的江面上飘忽行进时唱的;另一种是号子,那是船夫们与风浪拼搏时发自肺腑的呐喊,短促而热烈。有的仅仅是无字歌,高低起落,与波涛合拍,甚至融为一体。
  
  牛皮船舞起源于“仲孜”(牦牛舞),跳牛皮船舞时的很多动作,具有“高原之舟”——牦牛的特性。整个舞蹈铿锵有力,粗犷朴实。牛皮船舞由边唱边跳的“阿热”和身背牛皮船并击船发出声响为节奏跳舞的船夫合作表演。
  
  在俊巴村外的一片草地上,扎桑老人和三个年轻人一起表演牛皮船舞,村子里的人都围拢来凑热闹,他们因为太熟悉,所以每一点意外都让村里人大笑。跳舞的年轻人也是娱乐为主,表演得不是很认真,经常出现动作不统一的场面;只有领舞的扎桑老人认真地唱着跳着。扎桑老人只唱了两三首歌,三个年轻人就已经气喘吁吁,不得不停下来休息。

    其实完整的牛皮船舞共分为4段。第一段叫“述道白”。由一位叫“阿热”的领舞者说开场白:“神牛光顾俊巴村,东山上面吃青草,西山脚下喝清泉,在草场上面打滚嬉戏,在牛圈里面练习角斗。”
  
  第二段叫“仲孜”(即牦牛舞)。船夫们首先在“杂昂!杂昂!杂昂!”的击船声中跳起牛皮船舞,同时,“阿热”边跳边唱《祝福歌》。
  
  第三段叫“挑哈达”。“阿热”唱《祝福歌》并从藏袍里取出哈达,边跳边放在沙地上,牛皮船舞者们边跳边向前弯腰,用背着的牛皮船的左右上角从地上挑起哈达。
  
  第四段是唱《祝福歌》。歌词大意是:“今天我们在此相会,但愿能经常相会。经常相见的人们,祝你们身体健康。”唱完后“阿热”领头向观众行礼下场。
  
  扎桑和三个年轻人表演的牛皮船舞还没有结束,天空刮起大风,满天沙尘,村民们一哄而散。扎桑老人在漫漫风沙中艰难前行,他孤独的身影成为一种象征,正如从历史的尘烟中走来的牛皮船,正艰难地走向未来。

    古老的牛皮船制作技艺
  
  扎桑老人不仅是一位“阿热”,也是制作牛皮船的好手。在他家的院子里,扎桑老人向我详细介绍了牛皮船的制作过程。
  
  牛皮船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在布达拉宫和桑耶寺的壁画中都可以找到牛皮船早期的身影。吐蕃时期的牛皮船是圆形圆底的,估计只相当于现在牛皮船的一半大小,船内最多也就能容纳三四人。
  
  制作牛皮船的材料很简单,只用木料、牛皮和牛毛绳。木料要选用韧性较好的柳木,做成船架,把经过浸泡后较软的四张牛皮缝合在一起,并将湿牛皮包在船架上绷紧,再用牛皮绳子捆紧、晒干、擦油定型。完成后还要在牛皮缝合处擦抹大量的牛、羊油脂,这样做主要是起到密封和防止进水的作用。最后再配上一对木桨,牛皮船就可以下水了。
  
  随着村子里老人们的相继去世,牛皮船的制作技艺和牛皮船舞的传承面临危机。扎桑老人忧心忡忡地说,他是村子里唯一的“阿热”,他希望能够教会一些年轻人表演“阿热”,但是包括他的三个儿女在内,村里的年轻人对牛皮船舞都不感兴趣。
  
  临走时,扎桑老人在院子里手执“塔塔”,一个人孤独地跳起了舞蹈,没有背着牛皮船的船夫,只有他苍老的身影在轻快地转动。


(来源:西藏商报)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