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段课上,艺校孩子们一丝不苟地练习戏剧动作
在河南省社旗县唐庄乡,有一所只有20多名学生的艺术学校。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所学的也是当地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越调。为了传承这门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孩子们早上5点半就起床练功。为学艺,学生们不畏寒暑;为传艺,教师们不计报酬,言传身教。
学艺,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河南社旗县唐庄乡一个不起眼的庭院里,一群孩子正在踢腿、下腰、翻跟头……空旷的庭院格外清冷,孩子们一个个脸蛋冻得红彤彤的——这是艺校学生在练基本功。这支只有27名农村学生、8名教职工的特殊队伍,就是社旗县文化艺术学校的全体师生。
“在这里练功苦吗?”笔者问。“苦,但是很开心!”14岁的丁江南笑着回答。丁江南是叶县人,她的父母是戏曲演员。艺校每两周放一次假,为了多学本领,她节假日很少回家,坚持在校练功。有一次,练功时她扭伤了左脚踝,要强的她仍然咬着牙继续练习。
笔者了解到,每天清晨5点半孩子们准时起床,6点至7点练习唱腔,7点至8点练基本功。上午,有音乐课、基本功课;下午,有文化课、音乐课、基本功课。此外,一些学生还要学习器乐伴奏、练习形体等。教练金海对笔者说,无论严寒酷暑,孩子们都能坚持练习,非常认真。
传承,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越调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继承、发扬这一传统文化瑰宝,河南省唯一的县级越调剧团——社旗县越调剧团,在2010年8月与南阳市艺术学校共同创办了社旗县文化艺术学校,专门培养越调戏曲演员。学校建校初共招收学员50多人,大部分来自农村。
艺校老师魏天葆说:“这批学生里面有几个非常好的苗子,尤其是一个来自农村的10岁男孩。但是他在艺校学了不到一个月,就回家去父母办的草台戏班子演出了,学校老师怎么叫也不回来。”这学期刚开学,男孩的父母不知怎么想开了,又把孩子送了回来,老师们起初很生气,便以过了报到时间为由说不招收了。男孩的母亲万般恳求,把宿舍里扫得干干净净,老师们嘴上说不收了,心里却爱惜这孩子是个好苗子,再加上招生困难,便把孩子留了下来。
越调剧团的声乐老师刘金璞说:“越调的唱腔高亢明快,唱中有笑,笑中有唱,以字带音,以音传情。越调既能抒发悲伤深沉的情感,又能表达壮怀激烈的感情,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为老百姓所喜爱。孩子们凭着良好的天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一定能够让这古老的大戏继续流传下去。”剧团的几位主要演员,不仅活跃在乡村舞台,还担负着培育越调新苗的重任。
近几年来,越调剧团克服经费不足等问题,先后开展送戏下乡近千场次,足迹遍布15个乡镇200多个村街社区,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当地村民亲切地称其为草根剧团。2008年以来,剧团采取政府埋单、艺企联姻等方式开展送戏下乡活动,这一服务农民、贴近农民、丰富广大农民文化生活的民心工程,成为当地文艺工作的品牌。
坚守,越调声声韵悠长
“越调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清朝乾隆年间已经在南阳一带广泛流传。”艺校老师魏天葆介绍。年过六旬的他,一生喜爱戏曲,尤其对越调情有独钟。退休后,他被艺校返聘,虽然薪水不高,但老人教课的初衷就是为了传授技艺。他希望发挥自己的余热,培养出一批戏曲人才。
魏天葆说,社旗县艺校的教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匮乏,老师们全部是一职多能:声乐老师也兼讲文化课,基本功老师还担任器乐指导,每位老师几乎天天连轴转。但为了让孩子们学到真本事,这里的老师一有空闲就给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开小灶”,进行单兵训练。
艺校校长张留根说,虽然学生不多,但老师们讲课都很认真。如果剧团外出演出,孩子们也会跟着一起上台实践,以老带新,这样孩子进步更快。
现在,社旗县加大了对越调戏的传承保护力度。县里在教学场地、培训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为传承优秀民族艺术培养后继人才。 (来源:中国民族报)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