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非遗,在文化的春天里绽放
创建时间:2011-09-27 11:14:00

非遗,在文化的春天里绽放
——广东把非遗保护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第七届文博会的一大亮点。首次设立的非遗馆,占地7500平方米,以“传承、技艺、产品、保护”为主题,重点展示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以及非遗保护成果,吸引了来自17个省区市的208个非遗项目参展。(本版摄影:彭海霞)


广东省倾力3年多时间对全省非遗开展田野调查。图为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广州灰塑

    10月1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正式颁布实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后的第一部地方配套法规,它意味着广东的非遗工作将走入法制化进程。不仅如此,广东还将把非遗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讯息告诉我们:广东非遗的春天已随着文化春天的步伐悄然而至。

    10万人参与普查 2万传承人接受采访

    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介绍,广东非遗工作起步于2003年。广东非遗地域文化特征十分鲜明,非遗内容较为丰富、项目较为集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区域包括广州、佛山等地区的广府文化,梅州、河源地区的客家文化,汕头、潮州、揭阳地区的潮汕文化,湛江、茂名地区的红土文化,韶关、清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江门地区的侨乡文化,肇庆地区的端砚文化等。

    目前,广东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3项——粤剧、古琴艺术、中国剪纸;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96项;省级305项;市级747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则有粤剧、古琴艺术、中国剪纸、客家山歌、潮州大锣鼓、潮州木雕、广式家具、醒狮、麒麟舞、人龙舞、广绣、潮绣、瑶绣、佛山陶塑、端砚、凉茶、广式月饼等等。如此丰富内容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广东扎实的非遗普查工作。

    从走访老艺人老工匠、邀请村民召开座谈会到聘请老文化人当顾问,从开展田野调查到查找历史资料,2006年至2009年,广东省倾力3年多时间下苦功夫开展了非遗的全面普查。佛山市为调查香云纱染整技艺中“过乌”这一工序,工作人员凌晨3点就赶往顺德成艺晒莨厂,详尽地对工序进行记录。

    通过普查,广东搜集整理了非遗资源线索4万余条,调查重点项目7600多个,整理文字记录1400多万字、照片12万张、录音记录2400多小时、摄像记录3000多小时,征集和登记实物资料2.3万余件,基本摸清了广东非遗种类、数量、分布和现状。广东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梅说,整个普查过程大约有10万人参与,有2万多传承人接受了采访,该数目之大是史无前例的。根据普查结果,省文化厅还建立了非遗数据档案库,实现了对全省非遗资源的动态管理。

    打造非遗标志性文化设施

    2010年,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要求: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建设文化遗产数据库管理系统;加强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鼓励培养后继人才;制定非遗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建设全省非遗展示中心;地级以上市要设立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有条件的县(市、区)可设立专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或传习所、命名一批省级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

    《纲要》还将广东省非遗展示中心建设纳入文化强省建设十项工程之一和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杜佐祥说,省文化厅从2009年起就开始着手规划非遗展示中心建设,计划将它设计成为体现岭南文化特色多功能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全省非遗保护、传承、合理利用的示范基地,宣传、弘扬、研究非遗的主要阵地。目前,《广东省非遗展示中心建设方案》已经完成,项目计划于2012年动工,2014年投入使用。

    正如《纲要》所要求的,目前,广东正加快非遗传习所建设,为广东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良好的设施条件,使传习活动规范化和常态化。据初步统计,全省已有非遗专题博物馆、传习所200多个。例如中山市已经在24个镇区设立了非遗传习所,还设有9个非遗传承基地,并多安排在中小学校园。

    如果说非遗保护政策是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支柱,那么对非遗的资金投入就是有力保障。据了解,2002年还没有“非遗”的提法时,中央财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经费仅100万元,但到了2011年,仅一年中央财政的预算就达4.15亿元,这在其他领域是非常罕见的。

    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各地投入的非遗保护经费就近5000万元。广东省财政在2008年和2009年都安排了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全省开展非遗普查、保护等相关工作,2010年和2011年安排的专项保护经费也近千万元。

    广东省非遗分布情况比较复杂,许多重要资源、项目均散布在北部山区和东西两翼经济次发达或欠发达地区。张梅说,有些地区政府不愿从有限的财政资金中分“一杯羹”给非遗,一些民间传人的生活十分困难,最后不得不另谋出路。因此,对于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广东按照项目所在地是否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否是少数民族地区或项目、是否面临濒危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安排一定的经费予以扶持。

    传承人是非遗的活宝库。广东积极保护传承人、扶持培养新的传承人,并开展非遗展示和展演活动。

   督查制,重申报更重保护

    申报列入各级非遗代表作名录,不是上光荣榜,而是立“军令状”,是庄严承诺,是向全社会宣示要承担保护非遗的历史责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认为。

    但从全国来看,目前普遍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传承的功利化倾向。全国各地申请的项目越来越多,但尽管如此,非遗的门槛还是越来越高。在深圳,非遗申报通过率呈递减趋势,第一批申报市级非遗名录的通过率是100%,第二批则减至60%。

    针对各地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程太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深圳是一个重申报更重保护的城市。深圳每年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补助8000元,省级4000元,市级5000元。因此,一个国家级同时也是省市级的传承人,一年可以拿到1.7万元的补助,基本可以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这让他们从事非遗传承工作少了后顾之忧。不仅如此,深圳还是全省首开督查制的城市。它对每个市级非遗项目都实施了督查机制,定期向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或者项目领队负责人了解每个项目的传承开展情况。一旦传承不到位,就取消保护单位或者传承人的资质。”

    代表性传承人,告别终身制

    城市化进程加快、价值观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如今,因为各种因素,一向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遗,正处于濒危状态。广东的刺绣工艺中,广绣、潮绣、瑶绣、珠绣保留较好,发绣、通锦绣已很少见;雕刻工艺中,广州牙雕、信宜玉雕、高州角雕保留得不错,但沙湾砖雕、增城榄雕难觅踪迹;画艺中,阳江漆画、潮州麦秆贴画等重现生机,但广州玻璃刻画、佛山铁画几近消亡。

    传承人是非遗的活宝库。因此,抢救濒危项目,首要工作是保护代表性传承人并扶持培养新的传承人。广东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4人,省级344人,市级720人。但广东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中,普遍存在着年纪偏大的现象,七八十岁的比比皆是。国家级传承人、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今年已84岁高龄。张梅介绍,如今,广东入选的64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4位去世了。因此省文化厅将组织对全省传承人的情况进行摸底,继续培育扶持新的代表性传承人。

    广东不仅每年会给予传承人一定的补助用于传习,而且,为了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传承非遗,还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偏远地区的受传人给予一定的补助。

    广东还制定了相关的传承保护机制,代表性传承人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如何传承非遗,达到什么目标。传承人要与非遗保护部门立下“军令状”,才能得到相应的资助。

    不仅如此,广东还对代表性传承人实现动态管理,设立了退出机制约束。如果有朝一日,传承人年龄大了,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能从事传习活动了,没有带徒弟的能力了,那就要退出、让贤,不再得到资助。(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彭海霞    裴霞)
 

(编辑: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