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当传统艺术混搭时尚元素 莫让传统艺术丢了魂
作者:2412 创建时间:2009-09-28 15:07:00



当传统艺术混搭时尚元素 莫让传统艺术丢了魂

昆曲《牡丹亭》时常被加入时尚元素进行改编与创新

    近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有专家提出质疑,称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节目已不是传统的二人转,并称如果继续发展下去,赵本山就可能被取消国家级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资格。

  这位专家的质疑点主要集中在目前二人转演出加入了流行歌曲、模仿秀等原本跟二人转无关的表演元素。而实际上,不仅是二人转,国内各种传统曲艺、戏剧都面临着这一难题:是坚持原汁原味,还是通过嫁接时尚元素等手段获得观众和市场认可?

  现状:传统艺术“混搭”时尚元素成流行

  网友“笠原May”是一个相声迷,日前他为了看一场相声专场演出,在剧场门口板等了4个小时。可令他失望的是,整台节目除了一段传统相声外,其他竟是些“模仿秀、夜总会派的歌曲、扭肚皮抖胸……”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日前公开对赵本山提出质疑,认为刘老根大舞台所演出的二人转,“萨克斯也吹上了,流行歌曲也唱上了,模仿秀也上去了,这跟二人转无关!”

  其实,不仅是传统曲艺,戏剧界也在流行“混搭”:各种艺术形式、新的表演元素、最时尚的信息和语言,纷纷被加入到传统艺术中。流行歌曲、HIPHOP、杂耍、戏曲、影像纷纷被搬上话剧舞台;北方昆剧院新排的昆曲《西厢记》里,张生、崔莺莺在舞台上宽衣解带、用舞蹈形式表现云雨缠绵……

  争议:要改变的是观众还是传统艺术?

  面对传统艺术“混搭”时尚元素,业内人士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昆曲专家、苏州大学周秦教授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坚定地表示:昆曲不能为了迎合观众,就加入一些流俗的东西,那就不纯正了,不是遗产了。“即便昆曲与大部分受众有不融合之处,在于它是高品位文化,要改变的是受众,而不是昆曲。”

  而有一批人,则坚定地走在传统艺术创新的道路上。

  20年前,相声大师常宝华的弟子杨鲁平将美国摇滚音乐带进了传统快板表演,创造了“摇滚快板”和“音舞快板”。“当时很多人、包括我老师都觉得我在走歪路,但我还是坚持搞了20年。为什么?因为传统快板的市场越来越小,没人爱听了,这就逼着你必须去改变,去适应观众的喜好。”他说,时代不一样了,“郭德纲的传统段子也融合了大量最时髦的生活方式、最新鲜的现象、最流行的网络语言,这让年轻人觉得亲切爱听。”

  越剧名家茅威涛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改革派”人物:从学习昆曲身段气质的《西厢记》,到大胆剃光头的《孔乙己》和自己设计唱腔的《春琴传》,再到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做背景音乐并加入音乐剧元素的新版《梁祝》……她认定:“如果我们一味保持传统,去迎合老观众,不出十年势必走进死胡同。”

  “如果没有创新,传统就飞不起来。”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柯军说,古代的昆曲尚可以反映当时人的生活状态与情感,现今为什么就不可以?更何况现今的观众已不是600年前的观众,让古老的昆曲借助现代剧场的多媒体功能,表现当下人的故事和情感,又有何不可呢?

  “其实任何一门传统艺术都经过了一代代人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现今我们也不应当固步自封。”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文化理论研究部主任管若松说,即便是昆曲,600年来也经历了多次重要改革,其诞生就是因为改革昆山腔而创造出了水磨调。

  切记:莫让传统艺术丢了魂

  尽管有争议,但关键点其实是一致的――创新不能丢了“魂”。

  南京相声名家张永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相声虽然讲究“说学逗唱”,但“说”才是相声的根本,可是现在不少相声演员唱的比说的多,“包袱”不够就拿模仿秀来凑,这样不叫创新。

  “传统艺术为了迎合市场和观众,经常加入很多新的元素,其中有些只是噱头或是根本不尊重艺术规律的生搬硬套,反而喧宾夺主,看似新颖,实质上却成了四不像,让传统艺术丢了魂。”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董健的话指出了现在传统混搭时尚的误区。

  今年年底,柯军将带《临川四梦·汤显祖》和《藏·奔》两部戏前往比利时演出,前者是回归传统昆曲的新编剧,后者是他创作的实验昆剧。在他看来,继承传统和创新其实并不矛盾。“传统艺术就应该原汁原味地保留,这是一个剧团的‘家底",也是一个演员的立身之本。但我们在面对市场的时候,同样可以毫无顾忌地创新,融入时尚元素以吸引年轻的观众群体。”他说,如果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那么不仅传统艺术会搞得不伦不类,创新的脚步也迈不开。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