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文化遗产保护断想
“羌”字是一个古老的文字,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说文?羊部》释“羌”字为“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可见羌族自上古以来就是一个以牧羊为业的西部民族。在中华民族发展现状中,羌族的地位相当于动物界中的大熊猫,植物界中的银杏树,是一枚唯一遗存的古老民族的活化石,在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研究中颇受瞩目。
据相关资料记载,古羌人生活在中国的西北部(今甘肃、宁夏、青海和陕西一带),五六千年前部分西羌与黄河流域以黄帝部落为代表的中原族群相互交融,形成了我们汉族的前身――华夏族。据说炎帝和大禹都是羌人或羌族的后裔,大禹的故乡就在这次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另几支西羌分别发展成藏族、彝族、纳西族等西南少数民族。北宋时,处在河湟地区的羌族一支党项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羌族政权――西夏王朝。这个王朝存在了100余年,后被蒙古人所征服。建立这个王朝的党项羌被打散,一部分融入汉族,一部分吐蕃化,成为现今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等地的藏民的祖先。
历史上羌族形成了两个集聚中心:一个是河湟地区,一个是岷江上游地区。河湟地区这个集聚中心随着西夏王朝的覆灭而解散,只有岷江上游的羌人集聚中心穿过几千年的历史尘埃,延续至今。分布在这一区域以外的羌人,或分化为他族,或为他族所同化,均已消失在历史的时空中,岷江上游的羌人则始终固守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保存着这段古老的文明。这里需要区别两个概念,即“历史源流学意义上的羌族”和“现代民族学意义上的羌族”。许多学者概念中的“羌族”基本上是后一义。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之一的羌族,其聚居的大致范围,西起汶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东至北川县东边,南至汶川县漩口区,北达松潘县南部,包括四川的茂县、汶川县、北川县、理县东部、松潘南部、平武西南部等地区。就地质构造而言,羌族居住的地区处于我国新构造运动上升最强烈的地带,地质构造复杂而破碎,属于川滇地震区龙门山地震带。历史上这一地带曾经多次发生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但是像这次“5?12”汶川大地震这么罕见的地质灾害,尚属首次。
目前灾区的救灾工作已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灾后重建工作将灾区文物保护和复原渐渐提上了日程。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地区主要集中在羌族聚集区,故而羌族文化遗产受损情况尤为严重。据绵阳市博物馆统计,北川在这次大地震中被埋的有国家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121件,一般文物280多件,羌族民俗文物、实物400多件。120多件文物去年经过认定级别后送往绵阳市博物馆馆藏,这才幸免于难。为了保护羌族文化,去年绵阳市专门拨款10万元用于羌族文化遗产的收集,并倡导广大羌族群众踊跃捐献藏品。但谁也没想到,这次收集行动却导致了羌族文物的集体被毁。除了这些宝贵的文物之外,羌族特有的建筑群以及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也不同程度地受损。北川永平堡石砌古城墙多处垮塌,城门开裂、变形。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勒石村聚居遗址、克枯栈道、青坡门河坝遗址、石棺葬、无影塔等无不遭到毁灭性破坏。
由于羌族没有文字,羌族语言、文化均靠年长者口传心授来传承。会羌语的长者、通晓羌族历史文化的“端公”等对羌文化的记述和传承至关重要,地震导致大量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羌族人遇难,对羌族文化的传承影响巨大。
为此,专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拯救这个古老的民族:
一、在今后5到10年内对羌族实行更加优惠的生育政策,对新生羌族人口进行适当津贴补助。
二、原则上羌族人口不移民,不外地领养,做到尽可能就地安置。
三、在灾后重建中恢复和重建部分古羌寨,可以与旅游观光业通盘考虑。
四、加大羌语教育力度,积极推广羌语拼音文字,在羌族学校开设羌语课。
唐人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这一羌族特有的民族乐器还能不能吹,还能吹多久,不仅专家学者关注这个问题,广大的旅游爱好者和普通的民众也同样深切地企盼它的解决。相信在政府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羌笛能够长久地吹下去,因为白云深处还有着人家。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