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做好的寒燕燕扎在酸枣枝上
4月21日,一辆挂着“娄烦非遗研学首发团”标牌的旅游大巴缓缓驶入山西省娄烦县官庄村,几位举着“赵秀才家”“凤仙家”等标牌的村民,迎来了到村民家吃农家饭、体验清明节习俗的太原游客。
该研学活动的举办,得益于官庄村一位第一书记的推动和筹划。孙占伟是文化和旅游部派驻官庄村的第一书记,到村后,他结合县情村况,组织村委和村民代表,研究制定了“依托生态优势、红色历史,结合距县城近、耕地少的村情,探索开发窑洞住宿、提供地方餐饮、展示特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2019年春节期间,官庄村举办了“小村庄,大年俗”首届官庄村非遗过大年活动,按照传统方式恢复了停滞20多年的转九曲民俗活动,营造了“人人参与文化传承、个个都是村庄代言人”的传统文化保护氛围。
随后,孙占伟又打算在当地清明节期间的掏甜甘草、捏寒燕燕、戴寒拍拍习俗上做文章。与此同时,刚刚参加完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在北京举办的“非遗+旅游”培训的山西东方国旅旅行社总经理常学峰,也正想着如何把培训班学到的知识落到实处,在与孙占伟和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牛晓珉沟通后,确定了在清明节后举办山西省“非遗+旅游”研学首班活动的总体方案。
捏寒燕燕、做寒拍拍
在互动中体验非遗
该研学活动的参与者由15个家庭共31人组成,其中有15名孩子。烧馍馍、磨擦擦、莜面鱼鱼、栲栳栳……在村民家品尝了充满地域特色的农家菜后,农户给大家分发了软软的面团和各色布条,带领孩子们体验捏寒燕燕、做寒拍拍等民俗活动。
捏寒燕燕是当地清明的一种习俗。这种用白面制作的燕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清明当天,娄烦家家户户捏寒燕燕,蒸熟后,扎在酸枣枝上,插在窗户上晾干,到清明节后第一次响雷下雨时,孩子们用棍子敲下来吃,寄托着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戴寒拍拍是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农家主妇们剪出蓝、白、红、黑的各色布块,分别代表蓝天、白地、红阳坡、黑夜,再将谷穗杆剪成小节,把这些布块和谷穗杆用线穿起来,末端穿一块大蒜,再束上许多小布条,即成寒拍拍。清明节人人都戴寒拍拍,孩子们戴在帽子上,大人戴在上衣腋下。清明过后,把这些寒拍拍扔到房顶上,称为“扔百病”。
面团在村民们手里揉揉捏捏,灵活的剪刀剪出嘴巴和翅尾,再用梳子压出羽毛的纹理,点上两颗豆子做眼睛,就是一只活灵活现的寒燕燕。布块剪一剪、束一束,再和谷穗杆、大蒜穿在一起,就制成了寒拍拍。在孩子们的惊叹声中,村民讲起了寒燕燕、寒拍拍的制作方法和相关习俗。随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都做出了形态各异的寒燕燕、寒拍拍,同时也了解了娄烦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开展传统体育活动
传承消失多年的非遗项目
打岗是流行于娄烦县境内的传统体育活动,也是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间隔一定距离划两条线,选用又平又扁的石片作为“岗”。游戏一方在线上竖岗,另一方从另一条线上扔岗击打,打倒为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张贵桃把打岗分为儿童套、少年套和青年套,根据年龄和性别,按技术难度和运动量大小有不同的玩法,有益身心、古朴有趣。
官庄村支部书记段盛森介绍,打岗是娄烦传统的锻炼身体的方式,但随着现在电子游戏的流行,这项传统的体育运动不再受到青年的关注,一度在村里消失。孙占伟驻村后,把这项非遗项目发掘出来,并想办法让其延续下去。
在娄烦县第四实验学校操场上,喊叫声震天,孩子们正在体验打岗。“一投打二掩眼三顶头……”段盛森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全套打岗流程和规则。孩子们经过学习后,分成六组,按照段盛森示范的步骤开始比赛。这项古老的运动,让孩子们感觉乐趣多多,玩得不亦乐乎。“春天是长身体的季节,吃了农家饭,再跑跑跳跳,估计又要长高了。”一位家长打趣地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安全起见,孩子们玩耍的石头“岗”换成硅胶块。孙占伟认为,虽然载体有所调整,但是其形式和内涵都没有变,是旅游中对非遗的合理利用。“非遗传承要以人为本,在传承中做出的小小改变,是为了让人更好地享受非遗。”孙占伟说。
触摸非遗生态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非遗+旅游”是时下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热点。比之传统的展览,“非遗+旅游”可以让游客走进非遗的原生态环境中,体验非遗背后的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从而更能领会非遗项目的特殊魅力。研学旅行是近年来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对年青一代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也是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
“此次研学活动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筹划开展‘非遗里的四季’的春天篇,旨在让孩子们深入农村、走进农家,在非遗的原生态环境中,享受民俗实物手工制作的乐趣,在参与互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对增强孩子们的传统文化修养和文化认同,培养扩大非遗传习人群都有作用。”牛晓珉说,“非遗+旅游”是践行“见物见人见生活”传承保护理念的新举措。村民在准备和接待的过程中,对本土文化也是一次再发现和再创造。
娄烦县是集山区、老区、库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该次研学活动,也是“非遗+扶贫”的一次尝试。据悉,研学活动中所有非遗实物及接待均由村民提供,每个参与接待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旅行社一定的资金补偿。“希望通过研学旅行路线的开发和落实,在弘扬当地传统文化的同时,使村民受益,为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尽绵薄之力。”孙占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