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拾起祖传的手艺在家门口致富——传统工艺助力沂蒙山区民众就业增收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苏锐 创建时间:2019-05-14 08:55:00

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临沂市,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近年来,临沂市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目标,发挥山区民俗资源富集的优势,大力扶持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涌现了一批促就业、助脱贫的典型案例。不久前,记者赴临沂市3个村蹲点,实地采访传统工艺助力当地民众就业增收的情况。

东高榆村:一把木梳闯天下

在国内从事木梳加工、销售的圈子里,临沂市莒南县板泉镇东高榆村几乎无人不知。这个坐落在沭河沿岸、约1400口人的村庄,从事木梳加工的有近200户,年产木梳4000万把,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七成。

4月17日,在东高榆村“清越坊”木梳加工车间,几位工人正在忙碌着。他们都是东高榆村的村民,如今在车间月收入超过4000元。东高榆村党支部书记丁明文介绍:“制作木梳在村里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以前靠手工制作,熟练的工匠一天最多做30把木梳。”

东高榆村的木梳材质以梨木为主,也有枣木、杏木以及红檀、绿檀等。按照传统的制作工艺,制作一把木梳要经过截柁、画线、截板、蒸煮、晾晒、镟背、开齿、磨光等近20道工序。

“木梳的最大优点是不产生静电。”丁明文说,这几年,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拓,东高榆村木梳的需求量持续增加。目前,在东高榆村打工的外村人已有四五百人。为延长产业链,东高榆村2018年建起木梳电商园,展示村内的木梳文化,并招募专业运营人员,在线上平台推广“东高榆木梳”品牌。

杨沙埠村:柳编织出田园风

从1976年参加工作起,杨进邦便与柳编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年65岁的杨进邦出生在临沭县郑山街道杨沙埠村,是山东省级非遗项目临沭柳编的代表性传承人。年轻时,他在县里的工艺品企业从事柳编产品的设计等工作。退休后,他选择返回老家,在鸡鸣犬吠的田园风光中继续传承发展柳编技艺。

柳编是临沭县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当地民众种植、加工杞柳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改革开放以来,临沭县大力发展柳编出口产业,以柳编技艺制作的家居用品远销欧美。2018年,全县拥有柳编加工企业160多家,年出口额13.6亿元。

这几年,杨进邦在杨沙埠村成立了临沭柳编传习所,专门从事柳编的编法研究、造型设计与技艺传承。杨进邦说,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柳编产品在国内的需求量正逐年增加,用杞柳编织的桌子、椅子及花篮、衣筐等深受欢迎。

在当地党委、政府鼓励扶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如今杨进邦的临沭柳编传习所已成为杨沙埠村的一个景点。到临沭县了解柳编文化的游客多会来到这里,在杨进邦的指导下,现场体验柳编技艺。

4月19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大四学生郑敏专程从济南来到杨沙埠村,委托村民制作一套名为《新生》的柳编家居产品。郑敏说,《新生》是其毕业设计作品,希望通过柳编这一技艺实现作品的落地,以此来传递环保、创新的生活理念。

吴家楼子村:返乡青年卖棉袄

4月21日,在沂水县杨庄镇吴家楼子村的沂蒙小棉袄加工车间内,几位七八十岁的老奶奶早上不到7点便在车间里坐了下来,一边聊天一边手工缝制小棉袄。沂蒙小棉袄是临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选用纯棉布和自产棉花作为原料,坚持传统手工缝制,近年来还在制作中融入了许多现代文化元素和设计理念。 加工车间的主人吴照京,是客户眼里的“吴经理”,也是吴家楼子村乡亲们口中“有出息的小伙子”。2013年,在临沂市区工作的吴照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返乡创业,卖沂蒙小棉袄。当时,同事、家人都不看好他的选择。在周围人疑惑的目光中,吴家楼子村的沂蒙小棉袄加工车间开张了。“当时挨家挨户给村里的老人做工作,希望他们到车间来拾起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没想到第一年,车间的小棉袄虽然卖出了一些,年底货款却收不上来。”吴照京说,让他坚持下去的动力是老人们的反应,“忙活几个月,年底却没发工资。老人们劝我说,他们没这钱也能过年,让我放宽心。”

吴照京没辜负乡亲们的信任。如今,以吴家楼子村的沂蒙小棉袄加工车间为“总经销商”,杨庄镇的很多留守老人与妇女在家里的炕头上为车间缝制小棉袄。不耽误照顾孩子或地里的农活,车间的这些“外聘工人”日均能有五六十元的收入。

紧跟国内的文化消费新趋势,吴照京为车间注册了抖音号,凭借缝制沂蒙小棉袄,几位老人还成了“网红”。同时,沂蒙小棉袄加工车间还增设了民俗体验园区,成为乡亲们业余时间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曹首娟说,今年起,临沂将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契机,推动沂蒙山区的传统工艺振兴,通过非遗项目整理挖掘、培训乡土文化人才等,进一步为民众创造就业机会,提升他们的收入水平。

编辑:chen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