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新生代让非遗越来越时尚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郑芋 创建时间:2019-05-20 08:54:00

今年的艺术北京博览会(以下简称“艺术北京”)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设计专区的特别项目。非遗正以全新的面貌重返时尚现场。

博览会上,论坛区一场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设计的新对话:传统与新生”论坛,让非遗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

“传承是首要的任务。”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苑利在论坛上表示,“学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很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来看,新生代传承人的传统底子、传统手艺都还不够扎实,需要把底子打好,才能为非遗的传承作出积极贡献。”

艺术北京设计专区的非遗展示区内,“传PLUS”平台(由非遗传承人的子女后辈发起组成的品牌联盟)打造的“仿佛若有光”沉浸式非遗光影艺术展,正是由苑利给予厚望的新生代传承人策划制作。

本次艺术北京1号馆里“仿佛若有光”沉浸式非遗光影艺术展,吸引了众多游客顿足。在观看了展览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学院党委书记卜希霆对当代非遗有了更多思考。未来的非遗应该是什么样的?卜希霆总结了8个方面:非遗场景的审美化、非遗技艺的人文化、非遗传播的沉浸化、非遗传承的时尚化、非遗技艺的故事化、非遗教育的生活化、非遗空间的孪生化、非遗二代的抱团化。

对于场景的审美化而言,卜希霆做了详细阐述:艺术北京近年来一直是艺术家高大上的展示平台,集中了最前沿的设计。本次沉浸式非遗光影艺术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气的非遗,场景的布置打破之前人们对于非遗的习惯性认知。专家认为,这样的形式应该被大力推广,让非遗从制作到呈现都体现出时代的审美特点。

卜希霆在本次展览中更关注非遗时尚的未来。“这次光影和非遗的结合就让我们看到了非遗美的流动性和穿透力,以及它的大众聚合力。非遗新生代经过不同命运曲折都回归家族事业的传承道路上,这是本次非遗展览呈现的最激动人心的事情。新生态传承人多数都有着海外留学和高等教育的背景,他们在国内外大都市浸染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因子,有着广阔的视角。他们在对比中开始思考和研究家族性非遗的脉络和特色,并将用更丰富的文化背景激活非遗的当代魅力,他们注定会给非遗带来更多时尚的内容。”卜希霆说。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邓丽丽常年专注于非遗产业化的研究。在她看来,非遗需要深层次融合。“非遗作品都非常有艺术特色,非遗的内容一定要艺术化,没有艺术含量的作品不会有更好的发展。同时,非遗还需要跟产业相结合,落实到我们日常使用的产品上,跟当代的消费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跨界层面上,非遗作为品牌不单要打磨产品,更应该打磨品牌、设计、包装等各个方面,真正让非遗变得时尚,让这些传统手工艺在当今时代更能发出光彩!”邓丽丽说。

新时代的审美视角和产业生态的深层次结合,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本次艺术北京非遗展览不仅是可贵的尝试,还是一次闪亮回归。

编辑:chen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