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2-09   星期一   农历冬月初九   大雪 大雪
非遗助力健康生活:太极拳(河南省)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2020-06-11 15:23:00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今年遗产日非遗宣传活动的主题为“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重点围绕传统体育、传统医药和餐饮非遗项目,开展非遗宣传传播等活动,普及非遗知识,宣传健康生活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为响应这一主题,中国非遗保护中心聚焦相关非遗门类,推出系列原创报道,通过整理非遗数据、普及项目知识、推介学术读物,展现传统体育、传统医药、餐饮类非遗项目对中国人健康身心的塑造及其历史与当代价值。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当下,让我们一起,关注中国人有关自然、生命、健康与生活的智慧和实践。

图1 太极拳展示

一、概况要览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数百年来已衍生出广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和等诸多流派。

现今河南地区知名度高且流传广泛的太极拳流派主要是陈氏太极拳及和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是太极拳大宗,出现于明末清初,由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后创编而成,和氏是在其基础上创就而成的流派之一。两家太极拳迄今均有百余年历史,经几代人传承发展,影响广播海内外。目前,习练者分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亿万计。

陈氏太极拳、和氏太极拳分别于2006年、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流派分说

(一)陈氏太极拳

图2 太极拳晨练

1.历史渊源

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冢沟陈王廷,依据太极阴阳之理,吸取诸家武术之长,融中医经络学与道家导引吐纳术为一体,创编出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保卫桑梓的太极拳。至清代中期,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以大架和小架为代表的完整套路及其理论体系。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时期,太极拳进入繁衍期,声名远播,习练者众,各地创就形成陈、杨、吴、孙、和等诸多流派。

2.主要特点及基本内容

陈氏太极拳据太极之理,由静而生动。动作以弧形、曲线为基础,呈现出几大特点:其一,刚柔相济。陈氏太极拳把刚劲和柔劲揉和进整个套路,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的效果。其二,快慢相间,这是陈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行拳时,动作有快有慢,忽快忽慢,快慢相间,极富节奏感。其三,阴阳相合。阴阳五行是创编太极拳的理论基础,陈氏太极拳行拳过程中处处体现阴阳,每个招式均分阴阳,即虚、实、柔、刚,“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其四,内外兼修。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意行气,以心为主,强调内外相合,形神相契。其五,螺旋缠丝。这是陈氏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法。拳势动作采取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

图3 陈氏太极拳传人在祖祠习练太极拳的场面

历经几代人发展完善,陈氏太极拳发展为包含众多内容的完备体系,其基本内容有太极拳理论、太极拳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拳推手法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理论主要含三个方面:一是太极理论,二是中医经络学和道家导引吐纳术,三是太极拳拳理,包括太极拳技法要求和太极拳推手原理。套路有大架一路七十四势、二路四十一势,小架一路七十二势、二路四十二势,新架一路八十三式、二路七十一式。器械套路有单刀二十三势、双刀三十五势、单剑四十九势、双剑三十九势、梨花枪夹白猿棍七十一势、青龙偃月刀三十三势。另外,还有双锏、三杆与八杆对练、太极梢与杆对练等。推手有五种:挽花、定步、活步、大捋、乱采花。辅助训练法有:梅花桩、太极球、铁简瓦、太极棒碓、铭锁、锱石等。

(二)和氏太极拳

1.历史渊源

和式太极拳由清末河南焦作市温县赵堡村和兆元创制而成,是太极拳重要流派之一,距今已有170余年历史。和兆元以易理、理学和中医理论对陈氏太极拳充实革新,并在其基础上丰富完善为独具特色的拳架、拳法理论及习练方法,自成体系,世代传承,后人称之为“和式太极拳”。

图4 传承人和有禄在表演和氏太极拳

2.主要特点及基本内容

和氏太极拳,走架步活圈圆,柔顺自然,强调体用一致、技理相合,特别强调理论指导,有“带理架”之称,它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原来重技不重理的状况,丰富了太极拳拳法及理论,有助于深层探索武术文化内涵的演进。

图5 辅导学生习拳

和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表现在理论和技术两方面。

其一,理论特色。和式太极拳以易理贯串于拳势之中。象其形,取其义,用其理,以理导拳,以拳见理,是拳法理论与拳术技法的有机融合。

其二,技艺上,走架时神意自然,着势圆活,呼吸顺畅,步法敏捷,以阴阳变化之法,聚身体分合之劲,形成千变万化的拳术技法,达到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硬如钢的技击效果,俗称“耍拳”,是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

和式太极拳的基本内容包括理论、徒手套路、器械套路、推手法、技击等。其中,丰富的理论著作是其有别于其他流派的一大特色。目前传世的理论著作有和兆元的《太极拳要论》(清)、《九要论》(清),和敬芝的《高手武技论》(清)、《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清),和庆喜的《耍拳论》(民国)、《习拳歌》(民国)等。徒手套路有传统七十二式、精要十八式等。器械套路则以刀、剑、棍为主。推手则以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为特色。

三、重要价值

太极拳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运动方式,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多元文化

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多元的文化内涵。它以“中庸”为体,以“无用”为用,集儒家的“仁义为本”、道家的“追击自然”和佛家的“慈悲为怀”等诸多理念于一体,将《周易》的阴阳理论、太极学说、道教的导引吐纳、中医的经络学说、《孙子兵志》的战略战术、传统美学的科学理论等精华融入武术之中,体现了人类对宇宙、人体运动规律的认识,展现了中华民族卓越的创造力,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助益人类健康

图6 晨练太极拳

太极拳具有“性”“命”双修的独特功能。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摧形的反复习练过程,培植中气,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的目的,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太极拳通俗易懂,不受年龄、性别、时间、气候、场地因素的影呴,老少皆宜,便于学习和普及。

(三)促进美德传承

太极拳所要求的德、信、仁、义、忠、诚、端、敬、公、正、浩、勇等武德修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人们提升思想境界,加强道德修养,促进中华民族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和谐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现状与保护

太极拳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象征,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正在广为传播与发展。但由于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加之人们保护意识仍有欠缺,太极拳的存续环境遭到冲击。拳谱、拳诀、秘籍等珍贵资料散佚,某些拳法技艺和器械套路失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弱化,状况堪忧。

近年来,政府在政策、资金投入、普及推广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状况有所好转。借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东风,相信太极拳会迎来新的发展良机。

文字:王铮;供图: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辑: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