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推动非遗进校园 德州市文化供图
近年来山东省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不断完善,已从单纯的项目记录向全方位记录传承2.0时代迈进。
近年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着力完善非遗调查记录体系。配合文化和旅游部完成非遗资源普查和专项调查,全省共普查各类非遗线索120多万条,进一步厘清相关实物、资料。率先开展了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立省内专家库、建立“学术专员、执行团队、省中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等,保证国家级、省级抢救性记录工作顺利完成。近几年,省非遗保护中心完成45名70岁以上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同时,积极推动记录工程成果转化与利用,立足国家项目产出学术成果,已启动全省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的撰写出版工作,手工技艺类第一辑正在编纂中。
完善代表性项目制度建设。健全国家、省、市、县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全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73项,省级名录751项,市级名录3797项,县级名录11752项。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已公示完毕,编辑出版省级非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医药类项目普及读物,全面完成全省非遗十大门类普及读物编撰工作。
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体系,山东省现有国家级传承人90名,省级传承人438名,市级传承人2299名,县级传承人7382名,进一步健全非遗传承人梯次培养体系。济南市面向社会为传承人公开招聘500余名学员,解决了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难题;潍坊市依托“美非遗”非遗传承人管理系统这一全国首创的数字平台,建立优化传承人评价体系,录入县级以上传承人1200多人。聊城市开展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作,对10项濒危或重大价值项目进行记录。
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各地积极建设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传习所、传习点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类非遗专题博物馆261家,非遗传承场所1000多个。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展示中心、四平调大平调展演剧场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利用设施重点项目,中央财政两次补助1140万元。今年8月,威海市非遗精品展示馆开馆,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解认知非遗的重要窗口。潍坊市打造了十笏园非遗空间,推出“齐鲁非遗合伙人”计划,启动建设第二个市级非遗聚集区——南屯小镇非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