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9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二   立夏 立夏
让越剧艺术芬芳散播城里乡间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徐继宏 创建时间:2021-04-26 10:35:00

▲ 蔡浙飞演出照

戏曲魅力,舞台在基层

越剧,是浙江的名片。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越剧《美丽的爱情传说》作为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精彩节目亮相国际舞台。32年从艺光阴,国家一级演员、尹派女小生、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蔡浙飞成为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简称“小百花”)中生代的领军人物,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角色:《断桥》里她是痴情缠绵的许仙;《陆游与唐婉》里她是风流倜傥的陆游;《西厢记》里她是如痴如醉的张生,还是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越剧《吴越王》里“识时务,知兴替”的末代君王钱俶……无论是中国故事、浙江故事,舞台上的一个个角色尽显蔡浙飞“神魂飞越、一往而深”的艺术追求。

“进入小百花的时候,有人问我未来目标是什么,我就说,希望有一天可以获得梅花奖。现在真的圆梦了,但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觉得还是靠作品说话,努力创排出更多更好的、能够代代相传的作品,赋能乡村振兴,让越剧艺术芬芳散播城里乡间才是我最大的心愿。”蔡浙飞说。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以戏曲的艺术魅力和戏曲演员的吸粉力为乡村振兴助力、为共同富裕赋能?在蔡浙飞的努力下,小百花率先尝试,与衢州市江山市大陈村党支部、萃文小学党支部及江山市文化馆党支部跨领域共建了中国第一个“美丽乡村戏曲旅游基地”,以戏曲为主题开发大陈及至江山精品郊游线路,为文旅浙江开辟了戏曲魅力与乡村风情融为一体的新样本。

3年前的5月20日,4个共建方的党组织负责人共聚杭州,就创新党建结对共建模式,助力诗画浙江大花园与文化浙江建设,深化“戏曲与乡村双振兴计划”签订结对框架协议。大陈乡美丽乡村戏曲旅游基地的创建,走出了小百花“戏曲与乡村双振兴计划”的第一步,也开启了小百花“花落万家”全省“落地开花”的美丽新旅程。

“基层是越剧艺术的大舞台。省、县、村三级跨领域联手,既是助推小百花优秀青年人才培养的强有力抓手,更是文艺走向民间、扎根人民、支持美丽乡村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心,也是探索实施‘戏曲与乡村双振兴计划’,合力共建浙江(大陈)美丽乡村戏曲旅游基地,为创建浙江(大陈)乡村戏曲旅游小镇贡献力量。”蔡浙飞介绍,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一年下来,“花落万家”结合各地乡村实际和乡民文化需求,总计展开了9轮乡村巡演,《五女拜寿》《陆游与唐婉》《西厢记》《胭脂》《道观情缘》《陈三两》等传承剧目及经典折子戏合计演出逾150场次,直接受众17万人次,留下了“花落万家、幸福万家”的百姓口碑,实现了浙江省11个地市的全覆盖,受到了各地乡村群众的热烈追捧。

另一方面,在大陈村建立大陈剧社,在大陈萃文小学建立小百花·爱越基地,打开了当地越剧艺术基层普及和未来教育的通道。值得一提的是,小百花除整合资源继续推进戏曲在校园、大花园普及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交叉组织党日活动提高交流互动外,更为大胆地提出了让戏曲演员为农产品、为美丽乡村代言的设想。

小百花的到来,不仅增加了大陈村的旅游厚度和文化底蕴,还让游客在看古村落风貌、听美丽乡村故事的同时,欣赏到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并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说:“未来,大陈剧社的教学成果不仅要在大陈进行阶段性展示,还要在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东方大剧院》播出。我们要借助浙江小百花的越剧艺术魅力,通过互联网展现浙江美丽乡村戏曲旅游基地的‘大陈畅想’。”

戏曲接力,繁荣在人才

“百年越剧是从田间地头发源而来的,来到大陈村给戏迷给村民上公益课,闻到这乡土气息,就有一种归家般的初心!上课时,看着大家求知若渴的眼神,我觉得非常感动,就像是给饥渴的树苗浇灌一样。越剧之所以能有今天,离不开广大基层的观众、戏迷,他们在支持越剧也在传播越剧。我作为一名专业的越剧演员去给乡村戏迷上这样的公益课,也是为越剧艺术的传播和乡村振兴尽一份绵薄之力。”有着大陈剧社任教经历的小百花演员周艳深有感触。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戏曲郊游会”是蔡浙飞带领小百花不断探索“戏曲与乡村双振兴计划”的一次新尝试、新突破。“戏曲郊游会”以文旅融合为契机,以戏曲艺术和乡音乡貌为特色,传承、传播更有力量,吸引更多的人走近戏曲,了解乡村。在蔡浙飞看来,作为小百花“花落万家”计划的内容之一,以公益公开课形式激励村民和戏迷学唱戏、爱唱戏、唱好戏,以专业院团专业骨干“传帮带”的形式为当地培养戏曲爱好者、戏曲观众、戏曲人才,是真正能够把传统戏曲的根扎在乡村、把传统艺术之美播撒到城里乡间的有效途径。24小时的“戏曲郊游会”中,在小百花的“花儿”们带领下,村民和戏迷体验到别出心裁的“戏曲党课”“村巷游”“月光游”“梨园游”,感受到别具一格的戏曲艺术和乡村风情共鸣共融的“沉浸式”魅力。

如今,“戏曲郊游会”已经成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努力让越剧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IP和江山市大陈村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新招牌。“三年前大陈剧社开班,让我从爱好者真正走进了越剧,小百花的老师都很亲切,会在微信粉丝群里给予指导。是小百花的老师让我们富了脑袋,还鼓了口袋。”大陈剧社学员毛豆说。

戏曲活力,阵地在校园

越剧发展走过了百年历程,却一直保持着活力,奥秘就在于一代又一代越剧人持续探索和追求。在蔡浙飞眼里,艺术作品的最大功能是不断创新、重在传承,并引领观众、弘扬正能量。为推动戏曲文化在学校的传承发展,2017年开始,浙江省全面实施“戏曲进校园”工作。如何将戏曲知识引进音乐课堂教学和艺术教育活动中,加大戏曲课堂教学力度,加强资源共享,利用戏曲教学课件和网络教学,指导、鼓励学校和教师开发编写戏曲类选修课程和教案,形成戏曲传承教学的第二课堂……蔡浙飞有许多思考。

“最近我们特别忙,刚刚结束了近一个月的2021浙江越剧中国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保利华东院线首轮巡演,接着又要马不停蹄地开启另一场巡演,不过舞台不在剧场,而在校园。”电话那头,蔡浙飞一边接着电话,一边还指导着舞台的排演。蔡浙飞告诉记者,近日,小百花携手台州临海市教育局,启动了“2021年临海市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送教到校”活动,以“送教上门”的方式,充分发挥小百花名团、名演员优质资源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增强院团、地区、校园的合作联动,更好地推动越剧艺术、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播与传承。

在建立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上,2018年底,杭州师范大学“越剧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地”成为首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9年6月12日,蔡浙飞“飞越”专场高校巡回演出在杭州师范大学首演,同时也开启了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和杭州见三国文化策划有限公司“校团企+”战略合作,合力推进浙江戏曲教育进校园走在前列。

蔡浙飞告诉记者,在她心里很早就萌发了高校巡演这个念头,大、中、小学校才是戏曲活力彰显的最大舞台。“我爱校园!我们小百花更爱校园!有戏曲的滋养,年轻的学生们精神里会更多一份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戏曲有了年轻人也会更年轻、更时尚。”蔡浙飞说。

这两年,在浙江省高教学会艺术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下,浙江省戏曲进校园工作别开生面。小百花“越学越有戏”等大量校园戏曲艺术教育创新活动全面铺开,“校团企+”三位一体共谋校园戏曲传承发展的创新模式受到学校和学生的欢迎。杭州文澜中学、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杭州市育才教育集团、西湖区紫荆学前教育集团等12所中小学幼儿园成为小百花“越剧传承基地”。

“无论是越剧进乡村、进校园,还是海内外巡回演出,我们都是想把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要是年轻人不看越剧,传承就是个问题,我们要努力让越剧这张金名片在我们这一代接棒者手里不断发扬光大。”蔡浙飞说。

2019年,小百花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牵手,充分利用名校与名团艺术教育资源,联合举办六年制“小百花班”,以湘湖景区山水课堂为实践基地,创新“六年现代学徒制”,面向全国小学应届毕业生招生,并采用名家名角工作室现代学徒制模式,量身定制新生代“小百花”。“目前,在校的30名学员已经有模有样了。再过三年,观众一定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小百花’。”蔡浙飞告诉记者。

依稀从前年少,仿佛一切正好。从16岁拿到人生中的第一个奖杯——“金艺奖”,到44岁摘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蔡浙飞一路飞奔不息,从未放缓前行的步伐。接下来,她的最大心愿就是做一个戏曲传播者,让戏曲艺术繁荣与校园育人共鸣,与乡村振兴同步,与共同富裕同行,让越剧芬芳散播城里乡间。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