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5   星期四   农历三月十七   
知节气 识茶事 和天下丨芒种:麦浪飘香 茶润仲夏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23-06-06 15:27:00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制茶、饮茶传统,都是中国人探索自然宇宙、认知生命健康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智慧。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更替,指导着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饮用和相关观念与习俗,都与二十四节气密不可分,各个节气给予了茶不同的滋味和功效。

茶作为民间俗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简单的饮品,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俗、茶礼。“茶” 体现着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传递着中国人“谦、和、礼、敬” 的价值观。

“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应四时之序,将节气与时令和我们的“茶生产”、“茶生活”、“茶文化” 紧密相连,体现出中国人顺应天时、敬畏自然、自省自律、推己及人的传统观念。让我们在节气里,识茶事、品茶香,探索先辈的智慧,知世界、和天下。

一、芒种·节气知多少

(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芒种至夏至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进入夏收、夏种、夏管“三夏”的大忙时节。

“芒种”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jú)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意思是说小螳螂开始破壳而出;伯劳鸟开始在枝头鸣叫;能够学习其他鸟鸣的反舌鸟在此时停止了鸣叫。古人认为时至仲夏,花香已逝,鸟语渐稀,此三候都是阴气始萌的预兆。

围绕着农事活动和物候特征,芒种有送花神、“安苗”、打泥巴仗、煮青梅等习俗。送花神说的是此时百花凋零,民间多举行祭祀花神仪式,让花神归位,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以盼来年再会。在安徽南部有“安苗”的祭祀活动,人们在芒种这一天,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团捏成蔬菜瓜果各类形状,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供品,祈求五谷丰登。

贵州东南部的侗族青年男女会在这一天打泥巴仗,互扔泥巴,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芒种时节人们有煮青梅的习惯,还会把梅子制成青梅酒饮用。食用适量的青梅,可以应对芒种时节的燥热,达到解暑去乏、刺激食欲的效果。

二、芒种·茶饮

“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人要人拉,拉的要人推。”夏季气温升高,湿热天气让人感到疲倦无力,萎靡不振。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说:“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亏,阴慝始萌,暖气始盛,虫蠹并兴……”人们需要“定心气而备阴疾也”,以平和的心态预防疾病,保持精神愉快。

同时,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可以通过喝绿茶达到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效果,对身心起到调理作用。今天,我们和大家一同来了解信阳毛尖茶、恩施玉露、都匀毛尖茶和蒙山茶的制作技艺和特点。

(一)绿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2014)

信阳毛尖茶主要产自河南省信阳市,有“细圆紧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特点。其制作技艺主要包括:采摘、摊放、筛选、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毛茶整理、提香等10个步骤。其中“熟锅”中甩条的手法和大茶把炒“熟锅”的方法,是该技艺的一大特色。

➢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流程工序(部分)

(二)绿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2014)

恩施玉露产自湖北省恩施市,该地区温暖湿润,云雾多,有利于茶叶的生长。传统的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以蒸青灶和焙炉为主要工具,包括蒸、搧(shān)、揉、铲、整等技术和搂、端、搓、扎等手法,技艺流程主要为鲜叶摊放、蒸青、搧干水汽、炒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整形上光、焙火提香、拣选等九个步骤。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流程工序(部分)

(三)绿茶制作技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2014)

都匀毛尖茶产自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都匀市。其制作技艺流程包括采摘、杀青、揉捻、搓团、提毫、烘焙等工序,讲究“火中取宝,一气呵成”,是黔南布依族、苗族、水族群众的智慧结晶。

➢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流程工序(部分)

(四)绿茶制作技艺(蒙山茶制作技艺)(2021)

蒙山茶主要产自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蒙山,又名蒙顶山,终年云雾缭绕,有“西蜀漏天”的美誉。白居易在《琴茶》一诗中曾写道:“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古旧是蒙山”。蒙顶甘露是蒙山绿茶中的一种,其制作技艺有采摘、摊晾、手试锅温、红锅杀青、三炒三揉、揉捻、做形提毫、烘焙提香等工序。

➢蒙山茶制作技艺流程工序(部分)

三、芒种·茶的对外传播

上一期小满推送中,我们介绍了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传向欧洲形成的茶文化,而东海航线将茶文化传播到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国家历史上与我国文化交流比较密切,且受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深远。日本经过对我国茶文化的吸收,形成了茶道,韩国则注重茶礼的实践,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

(一)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精神的形成

日本茶道的形成可从村田珠光和千利休说起。元明时期,日本僧人不断来华,明代日本高僧深得明朝禅僧和文人茶寮饮茶之法。后来,村田珠光将二者结合创造了“数寄屋”茶道,确立了茶道仪式。

“数寄屋”是日本民间茶会,又称“顺茶”,类似我国湖州地区的“打茶会”,着重吸收了禅宗的“苦寂”意识和“省定”、“内敛”等特征,强调了“禅”的精神,把“数寄屋”饮茶作为修身养性的方法。

千利休受到村田珠光提倡的茶道理念的影响,在“数寄屋”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形成了寂茶之道,提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同时他倡导“茶禅一味”,将饮茶与宗教、哲学、美学相结合,成为一种文化艺术活动。

人们在精心布置的茶室中,通过饮茶活动进行自省,在清寂中平息情绪和芥蒂,达到“和”与“敬”的目的,体现出返璞归真、简洁质朴的文化追求。

(二)韩国茶礼:“敬、礼、和、清、中正”的体现

从15世纪开始,朝鲜王室在进行重要的对外活动和祭祀活动时,陆续出现昼茶礼(白天正午举行的祭祀礼仪)、别茶礼(特别举行的茶礼)等不同功能的茶礼形式。到16世纪,士大夫和民间开始模仿《朱子家礼》举行茶礼进行祭祀活动,在王室和士大夫对茶礼的推动下,作为简式祭祀的茶礼逐渐成为社会风俗,日常生活中接待客人的茶礼与其同时并存,逐渐形成了现在韩国茶礼的文化概貌。

韩国茶礼种类繁多,有“叶茶法”、“高丽五行茶礼”、“成人茶礼”、“接宾茶礼”等形式。韩国茶礼是儒家精神与茶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它以儒家文化为依托,又由独具特色的茶礼仪式作为外部显现,实现了精神和形式的统一。

一般来说,韩国的茶礼精神为“敬、礼、和、静、清、玄、禅、中正”(也有“和、敬、俭、真”等不同说法),其中“敬、礼、和、清、中正”主要反映了儒家思想。

日本茶道、韩国茶礼是以饮茶行为为基础,融合宗教、哲学、美学的思想和内涵,同时结合各国对“礼”的追求和规范,形成的文化活动。

两者的形成体现了对我国茶文化承载的“和”与“敬”的价值观的认同、吸收和实践。进一步说明了我国茶文化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播及影响的价值和能力,促进了世界茶文化的多样与绚烂,展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理念的生命力。


❖部分文字参考自宋英杰著:《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王玲:《中国茶文化》、刘晓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张炎钰:《宋代茶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李幸哲:《韩国茶礼的美学特征》、朱灵慧:《韩国茶礼中渗透的儒家思想》、忻州日报官网。部分图片来自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微信公众号、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微信公众号、摄图网。

编辑:刘爽 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