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非遗事业发展成就、人民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加强非遗业界交流合作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重要意义。今年,聚焦“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主题,各地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集中开展了近万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这些活动遍布城乡各地,融入各类场景,线下线上联动,吸引广大民众和海内外游客感受非遗里的魅力祖国、美丽中国、尽责大国,亲身参与非遗保护传承,亲身感受非遗在新时代融入当代生活、服务百姓民生的生动实践,共享共创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果,充分认知非遗赓续中华文脉、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中国经验而自豪鼓舞,因文化传承发展倍感自信自强。
▲在上海方塔园,市民和游客欣赏江南丝竹沉浸式观演音乐会(供图:受访者)
一、好物在手 畅享非遗里的美好生活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东莞)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现场(供图:受访者)
实实在在的收获、优良可信的品质、充满温情的互动……近段时间,作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重要内容,非遗购物节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展,非遗美食亦惊艳不断。与往年大为不同的是,今年的线下活动特色更突出,让人们在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的过程中,深切体会非遗传递的人文厚度,深切认同非遗创造的美好生活。
更多方式打开非遗
河南省的非遗购物节刚一开始,河南省级非遗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刘玉伟的作品《五王醉归》就以6000元的价格售出,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刘玉伟坦言,往年非遗购物节主要在线上平台推介产品,为吸引网友关注,一般会将产品单价定得低一些,选品也偏大众化,有一定局限。而今年,在相关部门组织下,非遗传承人的展台都设在闹市区、景区等人流量大的区域,能面对面为观众演示非遗之妙,解说非遗作品的内涵,让更多人认识到非遗的价值。“现场互动获得的这种认可是不可替代的。跟直播等已趋于常态化的线上工作方式相比,我更希望从创作抵达生活,从生活抵达文化,在现实环境传递非遗的温度。”刘玉伟说。
今年,各地广泛搭建非遗产品线下展销平台,创新文化消费场景,积极扩大非遗品牌影响力。相应的,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除了通过线上平台了解、购买非遗产品,也更乐于到现场打卡、体验非遗项目。这成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一大特点。
内蒙古在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和6个高速服务区开设非遗产品实体店、销售区,展览展销1000余款非遗产品;新疆开展的非遗项目比赛,由非遗传承人带领学生现场进行非遗展品制作,根据制作时长和展品样式“论英雄”,现场氛围十分热烈。一提起自己购买的非遗好物,山西姑娘何尔吉就打开了话匣子,详细介绍起其技艺的来龙去脉。此刻,她已不是消费者,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非遗传播者。
线下热闹,线上有力。经过4年的发展,淘宝、京东、抖音、快手、唯品会等平台从非遗展销新渠道变为非遗推广“老战友”。对于电商运营,各地非遗传承人也从跃跃欲试发展为轻车熟路。
广东省第四届非遗购物节“云”上集市以“主会场+20个分会场”的形式,聚集全省热门直播间,邀请抖音达人入驻,开启超过10场现场直播,让人们在购物的同时还能和抖音达人互动,同时,推出众多打折、秒杀等福利,覆盖多品类、千余个非遗产品,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2023山东非遗购物节直播专场活动持续3小时,8万多人次观看,成交金额、意向订单超81万元;北京市东城区非遗保护中心组织搭建的“非遗101”——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平台近期上线试运营,集非遗资源展示、数字全景呈现、模拟交互体验、活动信息发布、非遗产业联动等功能于一体,通过数字技术让非遗“活”起来、传播开,也预留了非遗资源转化所需的交互通道和拓展空间。
更优产品提档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还是无法取代的。
每一项非遗都累积着民众的生活智慧,留存了独特的文化密码,展现着精湛的手工技艺。正是这份积淀和传承,让非遗产品显著区别于一般的消费品。
“一看到非遗认证,我心里就踏实了。”从事设计行业的上海市民李浠是传统文化爱好者。她表示,她想淘的物件儿总能在非遗里找到答案,因此结识了很多非遗传承人,不经意间也了解到很多产品背后的传承故事,甚至能从中汲取不少创作灵感,因而更加珍爱手中的非遗产品。“非遗产品,培养了一种文化品位。体验非遗也是埋下传承种子的过程,从生活日用出发,希望自己未来有机会成为非遗传播者。”李浠说。
同样是消费,人们更倾向于非遗产品;同样是逛吃,人们更偏爱非遗好味;同样有文化,人们更乐于体验非遗。“我想,非遗代表的是一段记忆、一种品质、一份情感。我们与非遗的相遇,伴随的常常是高质量的人际交往,是强有力的文化共鸣。”浙江市民樊珂如此感叹。
世代传承的非遗,与人们的衣食住用行息息相关,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然能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购好物、寻好味折射的是人们普遍愿意为非遗买单,愿意为文化传承付出。
今年,许多省区市还依托地理及交通优势,联动其他地区,集中多地非遗,为市民提供更多选择,让人们集中欣赏、集中购买一批最优质、最有代表性的非遗新品,以高质量服务提升人们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引用一位非遗爱好者的话就是:这可不是普通的“嗨购”,而是在参与和见证文化消费的提档升级,发掘和寄托民族的共有情感。
更多力量参与传承
当非遗之美久久打动、滋养、鼓舞着我们之时,当消费力转化为新的传承力之时,当宣传展示活动越来越有影响力之时,意味着文化传承发展的足迹又往前延伸了一大步。
经此,各地群众与非遗传承人、非遗产业间的关系不断加深,社会对非遗的认知和认可不断加深,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手工技艺、工匠精神的尊重不断加深。
剪纸河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畅杨杨称他今年更深切见识了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影响力。“从早上9点非遗市集开放,到晚上10点多,现场一直人流如织。不少剪纸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从各地赶来相聚,切磋交流,分享新成果。大家对非遗的这股热情让我特别受鼓舞。”“90后”畅杨杨认为,活动搭建了政府、非遗传承人群和文旅消费市场紧密联系的平台。“更难得的是能容纳新点子,鼓励新想法,这给了我们年轻人更大的施展空间。”畅杨杨说。
饮食类非遗最具“烟火气”,也是承载旺盛消费的非遗类型。各地通过设立美食市集、美食街区等,展示了非遗的有滋有味,普及了传统文化知识,令人回味无穷。跟随“非遗美食推荐官”,上海市民对饭桌上常见的南翔小笼包、枫泾丁蹄刮目相看,纷纷表示要重新学习,深入了解非遗。在广西南宁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由当地小学生表演的非遗小剧《螺蛳飘香》,让包含螺蛳粉制作技艺在内的非遗美食充满童真,以“小小传承人”的感染力赢得满堂彩。
非遗处处可见,创意活力十足。广东广州举办的非遗开放日让全城变成非遗体验空间,移步换景,所到之处皆是非遗景观。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该地有近40个开放点同时开展活动,截至6月12日,线下参与量约2万人次。湖南长沙通过“机器狗舞龙狮”“声控灯光秀”“榫卯桥梁搭建”“编织风洞试验”等新型趣味体验,让大批青少年对非遗产生了浓厚兴趣。重庆、河北等地组织了非遗研学活动,还推出非遗知识竞赛挑战、非遗主题作品征集、非遗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扩宽群众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渠道,营造非遗保护的浓厚社会氛围。
二、入情入心 奔赴“非遗+”的别样山海
▲在河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剪纸的快乐(供图:受访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推动餐饮、文化、旅游等生活服务消费恢复。“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各地推出的非遗游特色活动颇具人气,成为文旅带动消费的力证之一。
灿若星辰、世代传承、历久弥新,非遗是文化瑰宝,通过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其内涵更加彰显,走入游客心间,留下深刻印记。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上海市民和游客走入方塔园,在古典园林实景中欣赏一场别具心裁的江南丝竹沉浸式观演音乐会。音乐会采用导、赏、演相结合的方式与“线上+线下”双通道的模式,呈现江南丝竹的美妙音韵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音乐类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同样是在古典园林,江苏常州则以曲艺类非遗与之交相辉映,在近园和半园,持续上演实景版锡剧《珍珠塔》。只见游客纷纷陶醉于演员一颦一笑之中,心境随剧情起伏,久久留连。“现场观看非遗展演特别震撼,从唱腔到服化道,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让我跟古典园林也亲近起来,这样的旅行体验特别美好。”来自河北的游客李女士感叹。
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需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为契机,各地纷纷发布非遗旅游精品线路,丰富非遗旅游产品供给。
43件与中轴线相关的非遗技艺作品集中亮相、京津冀非遗市集普惠百姓,街头建筑出现显著的非遗标识……北京市在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期间,发布了32条非遗旅游线路,其中不乏线上线下互动式非遗旅游产品,丰富了游客体验。
山西亮出全省十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浙江台州举办非遗进景区快闪活动,河北石家庄推出非遗旅游指南。河南、重庆等地纷纷推出非遗研学游项目,打造融文化体验、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保护于一体的非遗旅游样态,把当地特色非遗展示展演等贯穿旅游各环节。
▲ “小小传承人”体验茶艺(供图:受访者)
三、文化自信 共书非遗里的中国故事
▲江苏常州市民体验留青竹刻(摄影:夏晨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守护共有精神家园,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路径。今年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人们更加认识到非遗的多元意义和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
弘扬好中国茶文化,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
今年适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也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后的“履约”首年。多地深入研究、挖掘、阐释蕴含其中的丰富文化内涵,举办茶相关主题活动,努力弘扬好中国茶文化,以茶文化赋能茶产业发展。
作为产茶大县、中国乌龙茶之乡,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在6月10日启动了2023年安溪铁观音“双世遗”文化旅游活动周,通过让观众亲身领略和体验婚礼茶俗、待客茶俗、茶王赛等绚丽多彩的安溪茶俗文化,推动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传承,还举办了茶文化研学等活动,以茶促旅,以旅兴茶,促进茶文旅深度融合。云南举办“茶香云南·共享非遗”云南非遗公开课等系列活动;安徽合肥结合中国茶文化,打造“物·花·器·茶”沉浸式体验空间;湖南安化举办了首届梅城擂茶文化节,通过舞台节目、千两茶制作技艺等非遗技艺展示等方式充分展示茶文化。
促进区域协同,助力乡村振兴
鼓声渐起,龙舟畅游。在广东省东莞市沙田镇龙舟公园,伴随一声擂响,数只龙舟飞驰前去,划桨、提桨、破水,龙舟队员动作整齐有力,呐喊、鼓劲、加油,岸上群众同样心潮澎湃……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东莞)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启动仪式以奔流的江水为背景,融合龙舟风骨、咸水歌韵律等艺术形式,展现“一水同舟、万众一心”的精神风貌。来自粤港澳的18支男女混合龙舟队、东莞水乡沿海镇街的10支男子传统龙舟队,以及12支沙田男、女子组龙舟队同江竞渡。“我们是携手同行的好伙伴,是永远的一家人。心连在一起,行动就更加统一。这场比赛,谁赢都是胜利!”参赛队员纷纷表示。
跨区域的交流互鉴,促进了区域联动、协调发展;持续性的培根铸魂,赋予乡村振兴内在动能,是非遗引导群众共建共享的重要体现。“乡村振兴 非遗同行”——四川省非遗工坊建设成果展遴选了40家转化利用成效明显、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非遗工坊,现场展示交流经验做法,为市民和游客展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醉美泸州 非遗集市”也在合江尧坝驿开市,吸引了泸州、永川、江津等29家非遗企业参加,受到市民和游客热捧。
统筹非遗保护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推动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是非遗事业发展的一大目标,其成果也在今年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得以体现。日前,2023年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宁夏举行,聚焦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就进一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黄河流域非遗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挖掘与阐释、新时代黄河流域非遗传承传播路径研究、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等议题进一步凝聚共识。近期,宁夏邀请黄河流域省区传统工艺类非遗精品项目20个、黄河流域省区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0名参加主会场展示展览活动,生动展示相关工作进展情况。
非遗与重大活动相结合,全方位体现文化价值
此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浙江杭州(拱墅)主场系列活动围绕“相约亚运 乐享非遗”主题,结合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和杭州亚运会运动项目之一的武术,开展了武林活拳、巩氏通臂拳等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现场展示及教学活动。此外,还创新开展了“非遗郎中”传统中医药集体义诊活动,开展传统医药知识宣讲,传播健康生活方式,以非遗助力健康生活。
从文化和旅游部倡议发起,到全国积极响应、踊跃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俨然成为多方资源汇聚、传承传播并举、出新扩圈共赢的综合性平台,推动形成了社会各界关注非遗、了解非遗、使用非遗、热爱非遗的良好氛围。由此,非遗不断跨界出圈,多向融合,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力促文化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