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巧手”美育系列社教活动中两代“北京面人郎”同台展示技艺(供图:非遗馆)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简称“非遗馆”)坐落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奥林匹克核心区内,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该馆自2022年开馆以来,展示了50余项非遗项目,累计接待观众90余万人次,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审美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业性博物馆,为集中展示我国众多非遗项目搭建了平台。
在建筑设计上,非遗馆将地上建筑最高的两层向外出挑6米,形成凌空的造型,其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多宝格方匣,寓意着内部珍藏和展示着艺术瑰宝。从外观看,馆外表面肌理采用暖铜色幕墙材质,图案借鉴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花窗及传统博古架的多宝格构图,通过对传统图案的抽象提炼,形成具有工艺美术特色的独特创新纹样。非遗馆副馆长苏丹介绍,该馆拥有14个展厅以及1个用于非遗活态展演的多功能厅,展品荟萃了我国各地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的精华。
“我们对剪纸、皮影、粤绣、陶瓷、汝窑、蓝印花布等多项非遗进行展示,吸引了很多观众来参观。”苏丹说,截至目前,非遗馆已举办高质量展览20余场,包括“中华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美术展”“文脉华滋——中国工艺美术基本陈列展”等,还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举办个人作品展。
其中,“中华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美术展”是非遗馆的开馆大展。展览分为“大国匠作”“旷古遗音”“万方乐奏”等八大板块,展出1298件(套)工艺美术和非遗作品,其中,80%的展品为首次面向公众展出,大部分展品是中国艺术研究院70年来积累的珍藏。
在社会教育方面,非遗馆创造性地推出了“中国巧手”美育系列社教活动,并结合非遗的活态传承特性,打造了“艺海拾遗”“身体在场”“遇见非遗”等系列活动。
据介绍,非遗馆探索出“讲授+展示+互动体验”的社教模式,邀请非遗相关专家授课、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展演。展演与展陈同台、项目与活动交融、内容与观众互动,让人们感受非遗的温度,思考传统与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让非遗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今年暑期,非遗馆开展的“遇见非遗”体验活动,围绕传统舞蹈、音乐、戏曲等,为观众带来沉浸式非遗参观体验。如“遇见非遗”·品赏昆曲《西厢记》社教活动专场,邀请国家一级演员杨帆和北方昆曲剧院的青年艺术家,通过现场讲解,展示摘锦版《西厢记》唯美的唱词、典雅的唱腔、浪漫的爱情故事,让历久弥新的昆腔雅韵展现展现在大众面前。
同时,非遗馆结合“青出于蓝”展览开设“多彩非遗织染绣”主题研学,设立“传承与转化实验空”,助力工艺美术和非遗活态传承,举办“社会大课堂”,持续推动馆校社协同育人,并开展“乡村美育”行动,让美育走进乡村小学,充分发挥工艺美术的社会价值。
“我们始终将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致力于打造接地气、暖人心的‘人民满意的博物馆’。”苏丹说,为此,非遗馆开展了一系列服务改进工作,包括设立线下票务中心为特定群体提供便利、设立人工咨询台及时处理观众意见、提供爱心租赁服务等。非遗馆还招募两批共计322名志愿者,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06万小时,其中公益讲解1100余场次,搭建起博物馆与文化爱好者的桥梁。
非遗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非遗馆充分借助微信、微博等多媒体工具,与观众实时交流,鼓励观众通过文字、图片、小视频等方式表达个人见解、观展体验,与其他观众讨论展览内容,并对其中高质量留言、互动频率高和点赞次数多的观众,给予小奖励,促使其为博物馆服务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
苏丹表示,非遗馆将继续推出多样性展览展示,丰富文化供给,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博物馆”,将非遗馆打造成进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