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儿,水牛儿,先出来犄角后出了头儿……”这一传承多年的北京民谣于近日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唱响。童谣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北京市八一学校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工作室成立暨《唱响家乡的歌》讲唱会于近日在北京举行。学生通过学习北京民歌,更深切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根脉和精神追求。”北京市八一学校党委书记牛震云说,民族民间音乐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从古朴悠扬的民歌到激昂奔放的器乐演奏,从丰富多彩的戏曲音乐到独具魅力的民间歌舞音乐,每一种形式都凝聚着先辈的智慧和情感,展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音乐不仅在过去的岁月里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据悉,北京市八一学校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工作室将紧密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民族民间音乐融入音乐教育、艺术表演等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中感受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提高传承和创新能力。该工作室鼓励师生深入民间开展田野调查,收集整理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改编创作和舞台表演,在传承的基础上推动民族民间音乐的创新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文化传播方式。
“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民族民间音乐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工作室首批专家代表荣英涛说,“成立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工作室,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这充分体现了学校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担当,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民间音乐在校园中焕发生机的希望。作为受聘专家,我们深知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不遗余力地支持工作室的工作,发挥我们的专业优势,为工作室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
在随后举行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工作室首场讲唱活动上,中国音乐学院声乐与歌剧系教授张天彤与北京民歌研究者、传播者陈树林为同学和家长带来了题为《唱响家乡的歌》的讲座。从北京的地理气候到人文历史,再到北京地区民歌发展脉络、特点等,张天彤都为大家作了介绍。陈树林结合几十年来收集北京民歌的经历,现场教唱了北京民歌《好热的天》《水牛儿》《抗战小调》等。
老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起劲。北京儿歌特有的儿化音、吐字行腔,平白而富有生活趣味。特别是密云人民创作的抗战歌曲,表现出在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的勇气与乐观,使师生不仅了解到丰富的北京文化,同时也看到先辈为保卫北京这座文化古都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讲唱会在师生和家长嘹亮的《抗战小调》的歌声中结束。
工作室负责人张萍萍表示,工作室将为新时代中小学生艺术教育注入新的民族音乐元素,将民族民间音乐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堂,深化审美培育和价值引领。未来将持续举办系列活动,邀请传统音乐研究专家及传承人进学校讲唱交流,邀请各地区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及传承人进学校交流展演,带领学生深入民族地区与民间艺术家交流互动,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举办专场音乐会,为学生搭建展演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