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民间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人们踏青赏花、放飞风筝,健身、休闲。围绕祭奠先祖的核心习俗,清明也有青团、蒿饼等节气美食。清明前,还是各地采茶的关键期。从多彩民俗、时令美食、制茶技艺等非遗项目之中,我们邀您重识清明。
清明食记:舌尖上的春之诗
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 彬
清明粿 受访者供图
清明时节,细雨润泽江南岸,新绿染遍太行山。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春意正盛。此时,天气转暖、万物复苏,山野间冒出一丛丛绿、点着一朵朵红。人们踏青、赏花,当然更少不了美食相伴。
临近清明,青绿便成了浙江金华的饮食主色调。“清明时节,金华人习惯吃清明粿,也叫做青团,是将青色浆液和糯米粉混合再蒸熟后的点心。”浙江省级非遗项目婺式糕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楼洪亮专门研究了与清明节相关的非遗美食。他认为,青团是人们选取长于身边的可食用植物而制成的时令美食。比如,获取清明粿的原料,与人们春季踏青采摘野菜的活动紧密结合,沿袭至今。
“清明粿最关键的这一抹青,因材料不同,颜色、口感也有差别。在金华,生于本地江边的鼠麴草比大众熟知的艾草更常见。对鼠麴草的使用反映的是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理念。”为了讲清艾草、鼠麴草所制清明粿的起源和味道差异,楼洪亮还专门拍摄了一条短视频做普及。
青青艾草,依然是各地的“春季限定”,在清明前后最为鲜嫩,所含的挥发油能驱散春寒湿气。捏制青团时保留的叶脉纹路,恰似将整个春天封印在掌心。这种被《本草纲目》记载为“医草”的植物,经过石灰水浸泡、铜锅熬煮、榨汁等工序,方能化作制作青团的原料。当青绿的面团裹着豆沙、枣泥或肉馅,在竹制蒸笼里氤氲生香,整个清明都浸润在艾草的清苦与糯米粉的甘甜中。
清明食“青”最适宜,除了享美食之味,还有养生之效。《黄帝内经》讲:“春三月,此谓发陈。”清明时节,非遗美食对嫩芽、青汁、轻发酵的偏爱,正应着 “疏肝理气”的养生之道。
在广东潮州,有一个饮食讲究——“不时不食”,即不食用非当季之物,按照时令节气调整饮食。“按照中医的理念,春主绿色,春天的生发气象属‘木’。到了春气最隆的清明时节,最适宜吃朴树嫩叶和粳米粉捣成浆制作的朴籽粿。”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非遗保护传承科负责人陈永佳告诉记者,朴籽粿制作工序较为简单,且早已融入潮州人的饮食生活,上至耄耋、下至垂髫,一到清明,就自觉端起朴籽粿。“日用而不觉,传承最稳固。” 陈永佳说。
清明粿 受访者供图
守正创新,“内核稳定”的老手艺也在发出新声音。现在,为了保持新鲜度,婺式糕点会引入脱氧灭菌、真空包装等技术,在不加入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将糕点保质期从3天延长至5天,尽可能保证食用口感不变。
“我们不讲求那么多花样,就是用朴素的味道‘定乾坤’。”经营婺式糕点品牌10多年,楼洪亮的团队中无一人专门从事客户关系运营维护。让手艺讲话,一直是他坚持制作非遗美食的原则。即便是制作短视频,楼洪亮也倾向做非遗知识和地方文化输出,鲜少提及自己所传承的婺式糕点制作技艺流程,避免套路化宣传。“准备每一条视频的文案都是再学习的过程,每次讲解都要重新备课。”楼洪亮告诉记者,他更愿参与文化传播而非商品营销。
今年清明节,楼洪亮和团队还专门开发了一款艾草馒头,一甜、一咸、一香。从预订单量看,楼洪亮估计今年销量与往年差不多。“当然,最好还是来金华当地吃。”楼洪亮说。
在山西介休绵山脚下,清明前制作子推馍的习俗已延续2000余年。晋中面塑(介休花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梁玉元用老酵头唤醒沉睡的面粉,捏制的燕子、蛇盘兔造型栩栩如生。最考究的“子推燕”要用竹签雕出108根羽毛,暗合《周易》乾坤之数。蒸熟的馍点以胭脂红,既是纪念介子推“割股奉君”的赤诚,也寄托着“蒸蒸日上”的祈愿。人们用手掰着吃,虔敬之意由口入心。
将历史记忆揉进食物的传统,子推燕印证着“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当孩童们佩戴面燕嬉戏时,忠孝节义的故事便随着麦香代代相传。在晋中地区,出嫁女儿回娘家“送燕”的习俗,更让子推燕成为血缘情感的物化纽带,使冷食习俗升华为温暖的亲情仪式。
朴籽粿 受访者供图
从青团的草木本真到子推馍的伦理象征,清明美食始终在诉说同一个真理:最好的烹饪,是顺应四时的节奏;最美的滋味,是敬畏自然的馈赠。这些历经千年淬炼的非遗技艺,不仅是手艺人的匠心独运,更是中国人对地域生态的深刻适应与实践注解。
趁着清明,带上非遗美食去郊游,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当人们在清明细品春之味时,咀嚼的不仅是时令的鲜嫩,更是“生生之谓易”的古老智慧。这些传承在蒸笼灶台间的非遗美食,就像清明时节的雨丝,无声地滋润着文化的根系,让中国人在味觉记忆中永远记得:我们从哪里来,将向何处去。
跟着古诗词“游”清明
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添艺
清明节前夕,杨利平受邀参加活动,展示扎燕风筝制作技艺。 王添艺 摄
“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清明时节,烟柳袅袅、草长莺飞,正是一年春好处。在传统节俗中,清明节除了祭祖追思的庄重,也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春日狂欢。踏青、放纸鸢、蹴鞠、荡秋千、赛龙舟……这些游艺活动在诗词的墨香中鲜活如初,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卷。
清明踏青的习俗,可追溯至古老的“上巳节”。《诗经·郑风》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的吟唱,道尽了春水畔男女相约游春的浪漫。至唐代,上巳与清明交融,踏青更成全民盛事。长安曲江池畔,“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仕女簪花踏歌,文人墨客临水赋诗,连帝王也携百官“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以“祓禊”之礼涤荡身心,祛晦纳吉。
扬州人则将踏青的雅趣绵延三十里,自南门至平山堂,张岱笔下“靓妆藻野,袨服缛川”,货郎、戏班、马队、纸鸢缀成长卷,堪比《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敦煌虽无江南烟雨,却有鸣沙山下月牙泉边的杏花如雪。据《敦煌杂钞》记载,唐代月牙泉畔曾有“听雨轩”,文人以泉煮茶、即兴赋诗。而今,一年一度的“杏花节”让游客在大漠的异域风情中随落英缤纷而舞,持续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范成大的诗句里,清明是雨丝与纸鸢共舞的时节。古人放风筝,不止为嬉戏,更寄寓祛病消灾的祈愿。风筝高飞时剪断丝线,任其随风远逝,仿佛将烦恼与忧愁一同放飞。“江北江南纸鹞齐,线长线短迵高低。”无论江南水乡,或是燕北城郊,春风拂过时,南鹞北鸢共绘“终共白云飞”的逍遥图景。“清明前后就是风筝销量最高的时候。”北京扎燕风筝代表性传承人杨利平感慨,“千百年积淀的文化传承我们没有丢。”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清明不仅是踏青游乐的好时节,也是体育运动的佳期,蹴鞠与秋千就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代表。“清明蹴鞠”在唐代已十分流行。唐朝仲无颇在《气毬赋》中写道:“广场春霁,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阗。”至宋时,更是成为“寒食梁州十万家,蹴鞠秋千尚豪华”的全民狂欢。古人蹴鞠,暗合清明节气“动阳气,疏滞郁”的养生之道。清明节前寒食禁火三日,古人以蹴鞠驱散冷食郁结之气。《黄帝内经》言“春三月,广步于庭”,踢球时的奔跑跳跃,正应和了春日生发之机。
“妈妈,快看我设计的蹴鞠图案。”刚进家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沣水镇第二小学的翊翔就迫不及待地和妈妈分享起课堂收获。清明将至,学校里组织了蹴鞠比赛、图案设计、知识竞答等丰富的活动,这让生长于蹴鞠之乡的翊翔心中满满自豪:“我们和古时候小朋友一样,都是蹴鞠小能手。”
浙江嘉兴海宁龙新社区开展“蹴鞠射柳承古韵 纸鸢低碳寄清明”主题活动。龙新社区供图
如果说蹴鞠是清明时节少年的最爱,那么飞扬的秋千就是女孩的主场。“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秋千之戏始于先秦、盛于唐宋,皇宫贵苑与乡野村落皆可见彩绳翩跹。唐代女子“绿杨高映画秋千”,衣袂翻飞如蝶;宋代孩童“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秋千架上争高竞远,连苏轼也叹墙里秋千墙外道,多情却被无情恼。元明清三代,由于清明打秋千随处可见,竟然把清明称为“秋千节”,可见打秋千风俗之盛。
“大溪面。遥望绣羽冲烟,锦梭飞练。桃花三十六陂,鲛宫睡起,娇雷乍转。”赛龙舟,可不是端午节的专利。晋代陆机《櫂歌行》记载上巳节“龙舟浮鹢首,羽旗垂藻葩”,百舸争流如蛟龙破浪;江南水乡,清明前后亦常以舟竞渡,桨声呼应着农人“清明浸种,谷雨下秧”的号子,将春耕的希冀融入激越的鼓点。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如诗如画的清明春景最是游人亲近自然、与自然深情对话的美好契机。清明将至,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的笔墨,踏青远足,尽情享受自然的馈赠。
清明时节茶香飘
中国文化报记者 卢旭
一两春茶一两金,正是品茗好时节。随着清明时节到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启了忙碌的采茶季。新春的第一出茶也被称为清明茶,是清明时节采制的茶叶嫩芽。春季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因而清明茶色泽绿翠、叶质柔软、茶香味醇,是一年之中的佳品。
江苏省苏州市太湖畔洞庭山的碧螺春茶已于3月15日开采,预计春茶采摘期将持续至谷雨时节。据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施影介绍,绿茶采摘季节比较短,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为“明前茶”,茶叶细嫩品质好。在碧螺春制作中,讲究高温杀青、揉捻整形、搓团显毫等,一边杀青一边揉捻,把茶叶的水分杀透,去除掉茶叶的青涩口感,使其散发出果甜香气,别有一番风味。
在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一年一度的安吉白茶开茶节也于日前开启。走进万亩茶园,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芽,空气中处处弥漫着茶香,采茶工人们腰挎竹篓、指尖翻飞,娴熟地按照一芽一叶的标准采摘今春的第一捧嫩芽。活动当天,安吉白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达有忙得不可开交,他不仅要现场展示多个工序的白茶制作技艺,还要手把手指导游客亲自体验。“游客来到安吉,就是要看这片‘好山好水出好茶’的地方。这里是安吉白茶原产地,游客不仅可以在茶园体验采茶,还可以亲自体验制茶技艺,把自己制作的充满兰花香的安吉白茶带回家。”陈达有开心地说。
近年来,茶旅融合是推动安吉白茶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路径。2024年,安吉县打造出一批具备旅游观光、文化展示、休闲康养等功能的三茶荟客厅,实现全年开展茶研学培训1500场次,接待游客200万人次,营收超5亿元,其中宋茗茶博园还成功入选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相对于其他地区,福建省武夷山岩茶的采摘时间要晚一些,一般在4月中旬才开始。不过,当地的一种古老的祭祀风俗“喊山祭茶”活动已于3月20日举办。今年的“喊山祭茶”活动分别在武夷山大红袍、燕子窠、大坪洲茶园举办,武夷岩茶非遗传承人、茶农、茶企代表通过祭茶纳福,共同祈愿风调雨顺、茶事顺利。全国茶友通过自媒体平台直播,共同见证喊醒武夷山“沉睡”的茶芽的仪式,并祈祷茶叶丰收。据了解,“喊山祭茶”是武夷山一种古老的祭祀风俗,最早可追溯至宋代,茶书《北苑别录》记载,喊山时“春虫震蛰,千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壮观。”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游玉琼介绍,大红袍需要叶子有一定的成熟度,所以采茶一般在每年4月中旬开始, 于5月份结束,当地还要举办下山宴,庆祝采茶结束、茶叶丰收。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十分繁复,采下的叶子要经过萎凋、做青等工艺,再通过半发酵的工艺特点,迸发出茶原汁原味的香气,再由杀青、揉捻、烘干等十余道工序,岩茶才能具有地域香、品种香、工艺香三种香气。三种香结合起来,正好是天时地利人和达到完美状态,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骨花香才能诞生,茶友品饮时,才能感知到它的不同层次。”游玉琼说。
近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园迎来“明前茶”集中采摘期。图为在苏州市吴中区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金海华碧水缘茶叶基地,采茶工在碧螺春古茶园采茶(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 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