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8   星期二   农历六月十四   小暑 小暑
首次!“非遗+文物”研培班,构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大保护格局
来源:“浙江非遗”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5-07-03 10:21:00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会同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联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共同指导,浙江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研修培训班”,在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后,顺利结业。

本次研培班为期一个月,是“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背景下,落实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任务,加强非遗与文物保护领域合作交流的重要实践,旨在通过面向非遗传承人和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开展“双向培训”,积极构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大保护格局。

亮点一:“非遗+文物”联动,开创协同保护新范式

本期研培班首次采取“非遗+文物”的培训方式,非遗保护部门与文物保护部门在课程设计、师资选配、学员招生、考察实践等方面通力合作,招收非遗传承人20人,文物保护与古建筑修复20人,在课程和师资上兼顾非遗保护与文物保护,重点聚焦提高传承人的理论水平、技能水平和遗产保护素养,拓宽文物保护修缮人才培养路径。

亮点二:“保护+传承”并重,激活保护传承“角色链”

本期研培班学员来自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湖北、安徽等省,覆盖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主要分布区域;在学员结构上,既有非遗传承人,也有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同时还有从事古建修复的企业人员,这些学员构成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传承的核心群体和中坚力量。

亮点三:“课堂+田野+沙龙”齐驱,构建培训课程生态链

研培期间,围绕非遗保护、廊桥保护、廊桥文创、创作实训四个专题邀请黄滋、刘杰、邵浦建等16位专家学者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举办了18场专题讲座、2场专题沙龙研讨;学员自主开展了5次创作交流会;实地开展8天深度调研,学员一次性沉浸式领略景宁、泰顺、庆元、寿宁、屏南等浙闽两省五地28座木拱桥,以及诸葛八卦村、史家村、卢宅等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

亮点四:“研究+创作”并进,形成研培成果新样态

在研培教学中,学员们自主分成4个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了一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研培成果,共产生4篇区域性木拱桥概况的调研报告、4篇木拱桥专题研究报告;绘制建筑图15幅、手绘图7幅、AI创意图和文创设计图77幅;制作完成4个廊桥专题视频;制作完成9个风格各异的廊桥模型。传统与科技、静态与动态教学相融合的实操实训,全面提升了研培学员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群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