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25-10-14 10:07:00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我们自2022年起推出字里识遗专题。今年,我们将延续拓展已有系列内容,通过解读非遗代表性项目名称中的不常见汉字、易误读误写的汉字以及一些特定字词组合,了解该项目的文化内涵。
我们分五期为大家带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涉及传统节日、节气的不常见汉字,一起认识这些汉字并掌握正确读音,感受这些项目丰厚的文化底蕴。
第四期我们来认识“炸”和“拔”这两个字,并了解两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和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

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
德江炸龙习俗是盛行于贵州德江县城区的一项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民俗活动。最初是舞龙求雨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健康的民俗活动,通过“炸”的方式祛除晦气、迎接吉祥。每年中国农历正月,龙灯队的人就会用竹篾编制龙头、龙身和龙尾,用皮纸糊面制作龙衣,勾勒图案,并用绳子和木杆将龙头至龙尾串联固定,搭上制作好的龙衣,等元宵节的到来。到了元宵节晚上,舞龙队经过起水、亮龙、送帖子、入户舞龙、送龙宝与赛龙等流程后,进入炸龙环节。舞龙者沿街舞动长龙,沿街的人们用鞭炮和烟火对龙进行轰炸,龙身炸得越烂,来年年岁就会越好。
德江炸龙习俗现场(来源:“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

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
“拔拔灯”流行于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源起于纤夫拔船。后来在新年期间,人们模仿纤夫拔船的动作进行游灯,祈盼河运平安、人丁兴旺。除了游灯,人们还会迎“仁福王”像,进行大鼓吹、车鼓舞、花鼓唱等表演,进行闹春活动。游灯者在一条近百米长的缆绳上悬挂着数十乃至上百盏红灯笼,称为“一阵”,整个队伍共有28阵。打头的肩负绳索作纤夫状弓身前行,其他人随后紧扶灯绳,伴随着响亮的号子行进,夜幕下的灯阵犹如一条条蜿蜒的“火龙”,生动再现当年英溪船夫拉纤时逆水行舟、艰难拼搏的壮阔场面。灯阵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燃放焰火进行“迎灯”。
拔拔灯现场(来源:“福建省艺术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