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刻迎来诺鲁孜节,寓意着新的一年。许多国家和民族庆祝新年的时间都有所不同,西方基督教是以圣诞节作为新年伊始的标志,我们中国则是以春节来表示新的一年的到来。据史料记载,维吾尔族的祖先是从游牧生活期过渡到了农业文明时期时,将开春时昼夜持平的那一天定为了年初,即新年。
诺鲁孜节日的起源
诺鲁孜节日起源于古代波斯。 “诺”表示新的,“鲁孜”表示太阳从升起到落下的这一时间段,“诺鲁孜”意味“新的一天”,是三千年前波斯帝国上下共同庆祝新年的美好节日。它与我国的春节相似,不过时间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正值我国的春分之日。
伊朗人在信奉伊斯兰教以前,崇拜天神、日神、月神、星神、水神、地神、火神、祖先神等。在他们看来,星神是掌握人类命运祸福的主神,其中白羊星且是造福人类的主神之一,而双鱼星则是人畜的病源。所以伊朗民众正好在双鱼星降落,白羊星升起时,举行诺鲁孜节,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新年节。诺鲁孜节日就是属于火神阿莎.瓦希斯塔的节日,它开始于每年春分的时候,标志着“寒冬已去,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午之神从地下返回人间,带来温暖和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诺鲁孜节由古代波斯人的节日,经过民族的迁徙和发展,逐渐的成为了分布广泛的世界性的节日。
在我国公元前4世纪琐罗亚斯德教传入新疆之后,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等少数民族都在庆祝诺鲁孜节日。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新疆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发生多次的变化,但是诺鲁孜节日都传承并继续发展。该节日形成初期,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突厥部落的先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在晚冬初春把昼夜时差持平之日称之为 “年头”,并把此日开头的月称之为“羊羔月”。此时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复苏、牲畜产仔的时节,这时牧民们—面兴高采烈欢度节日,一面清点安全越冬的牲畜,准备开始草原放牧。随着以牧转农的生活方式,该节日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史料上以“九回鹘”记载的西回鹘用塔吉克语称此节为“诺鲁孜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节在保留原始面貌的基础上,增添了浓郁的“艺术节”色彩。
每年春分时候,全球有三亿多人,在庆祝诺鲁孜节。诺鲁孜节不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10年2月,在伊朗,阿富汗、土耳其等中亚五国的倡议之下,联合国通过专门决议,宣布每年的3月21日为“国际纳乌鲁斯节。”
诺鲁孜节日活动
维吾尔族把一天的时间分为日出更、午时更、日落更、星现更、午夜更和黎明更等六更。诺鲁孜节仪式在节日的黎明更开始。那一天,男女老少都要着民族盛装举行各种节日活动。
在南疆农村地区通常的活动形式为,选择一个风景优美、春暖花开的地方,玩一些诺鲁孜节的传统游戏。民间诗人会在现场作诗作词来歌颂节日,艺人们则是会表演歌舞,十二木卡姆等。在庆祝活动当天还会举行叼羊,赛马以及达瓦孜(高空走钢丝)等民间活动。总的来说,大家会聚集在一起举行大型的麦西来普,所有人都会尽显自己的才华,祝愿即将到来的一年能够更加美好,平安。
赛诗会这是诺鲁孜节的一个重要内容。赛诗会一般会选在名流墓地或名胜古迹等地举办。这一天会有专人宣布诗会的正式开始,接着很多诗人、作家和民间艺人等将自己创作的和这一节日有关的春联,诗词和文学作品大声的朗诵给在场的民众。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对丰收的渴望,对大自然的赞美,对参加活动的所有人的美好祝愿。
新年钟声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人们开始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在拜访中,也有着一系列的讲究,如晚辈如何向长辈拜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有矛盾的双方在这一天要化解,否则之后的一年都不顺利等等。
诺鲁孜饭
节日当天,吃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日出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做“诺鲁孜饭”。做“诺鲁孜饭”的时候有许多讲究,至少要用七种原料,如小麦、大麦、米、面粉、肉、奶疙瘩、奶子等,把这些混合之物加水煮成稠粥一样。做诺鲁孜饭时不宰杀牲畜,要用往年剩余的粮食和冬宰后贮藏了一个冬天的熏肉,并尽可能做得丰盛些,以示年年富足有余。人们称这种饭为“克缺”,意为丰盛粥。
在我的家乡克拉玛依,每年母亲都会做“诺鲁孜饭”,将麦子、玉米等颗粒作物、白箩卜、豆类再掺混刚吐绿的苜蓿和少量肉丁或杏干同时入锅,大火烧开,文火慢炖许久后完成。你是无论如何也猜不透这饭到底是由哪些东西构成的。饭做好后,不仅要供自家人享用,而且还要分送给邻居和小区里较贫困人家以后,一家人才能围坐在一起共享。
在南疆地区,连续几天都要拾苜蓿,吃苜蓿饺子。诺鲁孜节当然不能没有歌舞。节日里,人们身着盛装,弹奏木卡姆,跳起麦西莱甫,载歌载舞,庆祝春天的到来。(作者:阿丽米热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 2017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