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千裳竞美 万般风情——七彩云南2017民族赛装文化节全省服装比赛决赛综述
来源: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 作者: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2017-07-19 10:01:00

2017年7月13日,由云南省文产办、云南省民宗委、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旅发委、楚雄州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楚雄州委宣传部、楚雄州文产办、楚雄州民宗委、楚雄州文体局、楚雄州旅发委、楚雄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七彩云南2017民族赛装文化节”全省民族服装比赛决赛,在楚雄市彝州大剧院拉开帷幕。

自今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七彩云南2017民族赛装文化节”在楚雄州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正式启动以来,云南全省上下积极响应,用心组织初赛、复赛,广泛开展征集筛选活动。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最终形成了16个州市代表队,26个民族,近千套服饰,650余名演职人员的强大决赛阵容。浩浩荡荡的比赛队伍,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齐聚楚雄,共赴一场关于传统与艺术的美好盛宴。

评委进行静态评比打分

评委进行静态评比打分

7月13日至15日三天的时间里,共进行了一场静态评比和两场动态评比。在静态评比环节,评委通过对每套服饰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的了解辨析和对款式、材质、线条、图案、色彩等诸多元素的对比观察,考量其传统性、代表性与艺术性。

在动态评比环节,参赛队伍通过服装服饰介绍、舞台展示、才艺表演等方式,充分展示参赛的服装服饰。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参赛服饰在各地演员的倾情演绎下,在本民族独具代表性的音乐舞蹈中,或旖旎柔美、或庄重华丽、或简洁素雅、或粗犷雄健,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迪庆藏族女装

保山苗族女装

楚雄彝族女装

楚雄彝族女装

大理白族女装

德宏阿昌族女装

德宏德昂族女装

德宏景颇族女装


玉溪蒙古族女装

怒江怒族男装

按照传统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本届比赛最终角逐出“七彩云裳”民族传统服饰金奖30名、银奖50名、铜奖75名、优秀组织奖6名、组织奖10名。

颁奖晚会现场

颁奖晚会现场服装展示

比赛恰逢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7月16日晚,中国楚雄2017彝族火把节迎宾暨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颁奖文艺演出在彝州大剧院隆重上演。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郭军,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金,各主办单位领导及省内外嘉宾莅临观看。短暂的颁奖仪式结束后,由主办方精心编排的大型文艺演出《火把红  赛装美  乡情浓》为观众们带来一场美仑美奂的歌舞盛宴。由全省服装比赛决赛精选片段组成的《各美其美》、《纵情赛装》两组节目,再次集中呈现了26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服饰风采和民族风情,全场气氛热烈,掌声、欢呼声、喝彩声不断。

广场演出现场

火把节狂欢现场

为了增加节日氛围,让更多群众感受到这场民族赛装盛会,7月17日上午,参赛代表队分成三组,前往彝海公园火影浮动广场、桃源湖月亮广场、开发区市民广场,献上精彩纷呈的演出。现场观众云集,座无虚席。“以前只是我们彝族自己赛装,这次才发现各个民族的服装各有各的不同,都非常漂亮!”来自彝族村寨的观众一边赞叹一边忙着用手机拍下这些精美的服饰。前来参加火把节的外地游客,更是被云南的民族服饰所吸引,“每一套都超美”的服饰令他们目不暇接。民族赛装文化节提前点燃了彝族火把节的激情,使整个城市沉浸在一片欢腾的节日氛围之中。当晚,参赛代表队及嘉宾共同出席了“2017楚雄彝族火把节祭火大典”,与楚雄的彝族同胞一起通宵达旦,欢度节日。

赛装节,起源于楚雄永仁直苴地区,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当地彝族男女老少都会盛装打扮,欢聚一堂,纵情歌舞,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喜庆吉祥。2009年,该项目入选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七彩云南2017民族赛装文化节”是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由各主办、协办、承办单位共同“升级”、打造的全省性节日盛会,活动贯穿全年,包括主体活动、产业经济活动、宣传推广活动等3个板块、15项内容。其中,全省民族服饰比赛决赛是最受瞩目的重要内容。本次比赛评审委员会组长、原云南省文化厅巡视员、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自庄表示,本届比赛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参与的广泛性,云南16个州市26个民族的传统服饰齐聚一堂,是云南民族文化丰富性与多样性特征的集中体现。二是服饰的原真性,参赛服饰大都是流传在民间,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的传统服饰,制作技艺、面料款式、穿戴习俗也都遵循传统,少量服饰虽有创新,也是为了使其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合理发展。三是文化的传承性,每个参赛代表队都有儿童参加展演,男女老少在舞台上都表现出了极佳的精神状态,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此外,昌宁苗族服饰、彝族刺绣、火草纺织技艺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比赛过程中得到展示,充分展现了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成果,令人十分欣慰。

  (文字:李艾玲;图片:马秀娟)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