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较早一批加入《公约》的国家之一。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施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实施和有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自加入《公约》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积极参与国际行动,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贡献的同时,也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之路。
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全国主会场展示体验活动是对40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保护成果和生动实践的一次集中呈现。凡美好之物,都需经日月流光打磨,才能够日臻至善。十五年的 “中国实践” ,厚积薄发,美成在久。第一次向公众展示了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上的累累硕果,展现出我国非遗保护事业前景万象更新的大好局面。
本次活动分为 “天籁之音” “天工匠心” “天人合一” 三大板块,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展示40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保护成果和生动实践。通过展览、展示、展演和体验的形式,运用听觉、心觉、嗅觉、视觉、触觉五觉全美的理念,集中表达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感受。
第一部分 天籁之音
“天籁之音”板块,体现的是非遗与“空间”的关系。在整体的展陈设计上,尤其注重“声临其境”的还原感与情景化的现场体验。展区内多处还原项目的本初空间,通过人、声、景的联动关系,将观众置于各项目实际生存的活态空间中,充分感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
第二部分 天工匠心
“天工匠心”板块,体现的是非遗与“人”的关系。它的主要内容是传统手工艺,这个版块的设计上,我们主要通过传承人与观众的交流互动,体现出非遗作为不可触摸的无形文化财富,通过“人”作为媒介进行传承的特性。在入口装置的设计上,采用了丝线与轮轴的结合,架构出变幻莫测的曲线“物载”,彰显出“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的传统工艺代际传承的概念。同时,本板块以传承人现场的活态展示为主要展览形式,让公众眼见、耳闻,近距离体验“大工匠心”精神。
第三部分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板块,展现的是非遗与“时间”的关系。它的主要内容包含“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本板块的亮点是“参与性”与“仪式性”。如二十四节气项目,通过让观众积极参与其中的,亲身体验一系列时间节点仪式复现,能让他们更深入了解我国劳动人民认识自然、运用自然的古老实践智慧。
门票预约
请登陆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 微信公众号点击 “预约参观-门票预约”,按系统提示选择相应入场时段,预约成功后会生成二维码(即电子门票),参观当天请出示预约二维码扫码入场。
因展览期间观众人数较多,参观当天请严格按照预约时段入场,请您合理安排时间,提前30分钟排队入场。
咨询电话:020-83520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