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非遗保护渐入佳境
天籁之音长调、远古心声呼麦、悠扬的马头琴……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独特,见证了草原文明的发展。目前,内蒙古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基本建成。内蒙古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个,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9个、自治区级251个、盟市级396个、旗县级963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6人、自治区级208人、盟市级527人、旗县级359人。
日前,文化部办公厅公示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推荐名单。全国3136个报送项目中有349项入选,其中新入选项目190项,扩展项目159项。内蒙古有民间文学类的东乌珠穆沁旗祝赞词等13个新项目和扩展项目入选。
经典项目得到更好保护
自2005年11月25日我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长调民歌这一蒙古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表现形式,逐渐走出草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其生存、发展、传承的环境也得到相应改善。2007年8月,中蒙两国在乌兰巴托召开了保护长调民歌第二次联席会议,签署了《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田野调查协议》,用两年时间完成两国联合田野调查。2008年,蒙古国境内的田野调查历时32天行走了9个省33个苏木,行程6250多公里,采访了118名民间歌手,录制了蒙古族长调民歌246首。2009年,联合调查组圆满完成了内蒙古境内的田野调查任务,途经5个盟市16个旗县13个长调风格区,行程12170多公里,采访长调艺人420多位,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84小时视频、62小时音频和10230张照片,整理蒙古族长调民歌266首。
2009年9月30日,呼麦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6名传承人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使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传承人达到26名。
蒙古民族服饰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04年,“蒙古服饰艺术”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4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之一。近年来,调查组先后走访57个旗县,采录各种蒙古族服饰、配饰4000多件,拍摄照片8000多张,基本摸清了自治区境内蒙古族服饰艺术现状。2007年,田野调查组又到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青海、甘肃和新疆的蒙古族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同时,评选命名了首批19个蒙古族服饰艺术传承人、2名蒙古族服饰艺术收藏家、4名蒙古族服饰艺术民间表演团(队)。
非遗展演亮相各大舞台
今年3月13日、14日,“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舞蹈类)调演”――内蒙古自治区专场《草原欢歌?永恒之火》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集中展示了长调、呼麦、马头琴以及祭敖包、那达慕、蒙古族服饰、好来宝、乌力格尔、搏克等非遗项目。从呼伦贝尔、阿拉善、锡林郭勒、鄂尔多斯、通辽等地调集巴德玛、扎嘎达苏荣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牧民、农民、猎民等200余人组成的演出队伍,取得了非常好的展演效果。
在2009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行的第十届亚洲艺术节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等少数民族的7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迎来众多国内外观众。同年,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亮相第六届草原文化节,蒙古族长调和蒙古族传统服饰进行专场表演。包括布里亚特的《阿勒德日戛那》、科尔沁的《朱色烈》等具有代表性的21首长调歌曲参加演出,51套传统蒙古族服饰参加展示。而且,参加表演的50名歌手都是内蒙古各个蒙古族传统部落分布区原生态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中心保护工作成果显著
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蕴含着内蒙古各族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能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各族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要资源,也是全区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内蒙古非遗保护工作中,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挥着重要作用。2009年3月18日,该中心挂牌成立。自成立以来,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的领导下,该中心全面投入到内蒙古非遗保护工作中,在定标准、工作规范、数据库建设、普查任务、人才培养、申报、挖掘、保护、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积极参与亚洲艺术节、内蒙古第六届草原文化节的工作。
目前,该中心主动承担内蒙古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的国家级、自治区级项目文本、申报片、照片,国际级、自治区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资料的分类、归档、统计工作,已整理项目资料275卷、传承人资料202卷、电子资料1189张、音像资料159张、DV带205盒、文书档案92卷、图书资料126册。同时,内蒙古非遗名词的规范工作等也正在进行。
(来源:中国网/作者:乌兰巴特尔)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