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督查组
赴江苏检查指导非遗保护工作
督导组听取江苏省文化厅工作汇报
为了考察了解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推动保护工作深入开展,12月15日至20日,以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若风为组长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督查组一行6人赴江苏,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国家级项目和传承人保护工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了督查指导。
在江苏期间,督查组先后察看了全省所有市、县(市、区)非遗保护工作和普查成果展示,听取了江苏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王世华关于近年来江苏非遗普查、国家项目和传承人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出席了南京市委、市政府举办的“南京云锦”、“金陵刻经”、“南京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庆祝会。督查组还重点对江苏省高淳县、常州市新北区和常熟市的非遗普查工作进行了抽查;对南京、苏州、常州等地的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常州梳篦和留青竹刻、昆曲、苏州评弹、苏绣、苏扇制作技艺、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缂丝、吴歌(白卯山歌)、古琴艺术等国家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进行了督察指导;对江苏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民俗馆和传习所(基地)进行了考察;在高淳县、常州市、苏州市暨常熟市,与当地文化部门、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在苏州举办了“古琴艺术保护与传承”专题培训班。
通过检查和考察,督查组对江苏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国家级项目和传承人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江苏的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成效显著,走在了全国前列。对江苏在普查工作中坚持“家底清、现状明、记录全、质量高”,“不漏一个村落、社区,不少一个类别、不丢一个项目”的高标准、严要求,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自下而上查报信息,自上而下指导采录,上下联动实施普查”的有效方法和先进经验,以及“以国家级项目保护为重点,以濒危项目抢救为优先,以传承人保护为核心,以传承发展为目标,在保障上求力度,在机制上求创新,在传承上求延续,在发展上求突破”的保护工作举措与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督导组同时也对江苏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划保护、生产性保护、生态保护,传承人保护和人才培养,以及资源利用、理论研究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具体建议。
近年来,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并摸索出了一套适应自身特点、切合江苏省实际的保护方法与途径,整体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省已入选国家级名录项目88个,公布省级名录项目274项,市级名录项目817项、县级名录项目2029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四级名录体系。此外,江苏省还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是全国最多的省份。按照分级保护的原则,这些项目都分别落实了保护主体,明确了保护责任,制定了保护计划和具体措施。江苏现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2名、省级传承人251名。为了保护好传承人,江苏省率先于2006年制定实施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与资助暂行办法》,分别采取生活补贴、项目资助、提供场所、评定职称、推介宣传等五项措施加以保障和扶持。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下,江苏省先后建成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67个、民俗馆8个、传习所295个,包括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内,尚有60多个展馆拟建、在建。
江苏省将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督查指导为契机,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强统筹规划,创新工作机制,完善保护体系,促进传承发展,推动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来源:文化部)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