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走在世界“非遗”保护的前列
作者:2530 创建时间:2009-10-12 09:41:53

 

走在世界“非遗”保护的前列
  

  北京时间10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了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申报的22个项目入选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是献给正在欢庆共和国六十华诞的中国人民一份大礼。

  当天通过的76项“代表作名录”中,我国申报的包括中国书法、格萨尔、妈祖信俗等22项全部入围。一夜之间,中国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数量由原来的4项一举增加到26项之多。此外,还有羌年、中国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3项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后两年通过保护措施实施成效验收后将直接列入正式的“代表作名录”。

  据介绍,中国此次进入“代表作名录”数量之多、评选中意见之一致,是自2003年“非遗”代表作名录评审以来从未有过的。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此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走在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列。

  中国的“代表名录”数量的迅速增加,反映了国际社会对近年来中国政府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大力推进保护工作并取得非凡成就的一种充分肯定。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4亿字的10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艺术资源;2006年、2008年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两批共计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至2009年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先后设立了闽南、徽州、热贡、羌族4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全面开展;四级名录(国家、省、市、县)保护体系基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等概念的提出,进一步促进了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成果也开始被人民群众所广泛共享。

  中国的“代表作名录”数量的迅速增加,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级文化部门上下努力,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辛勤付出的结果。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举国共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开始被不断地认识和重视。作为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被写入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进入中国,不过6年时间,却在全社会获得了广泛的认知,甚至“非遗”一词还成为2006年的最热门十大流行语之一。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以异彩纷呈的表现形式得以体现,但其中所蕴含的人类非凡创造力及其精神价值是相通的。正是源于此,中国申报的22项“代表作名录”和3项“急需保护的名录”打动了评委,打动了世界。我们相信,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合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将对世界客观深入地认识正在日益现代化的古老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再也没有一个载体,能够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能够沟通心灵,获得共识。

  与五千年的文明史和56个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相比,我国成功入选世界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毕竟只是极少一部分。随着保护意识的不断深入人心,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将有更多的代表中华文明的非物质文化进入各级保护名录,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不竭的动力之源!
(来源:www.ccdy.cn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