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 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嫩江两岸柳丝长,绿水白帆映霞光……跳起快乐的‘哈库麦勒",‘扎恩达勒"撒满江……”在梅里斯达斡尔区的重大节日里,达斡尔民族群众都要唱出悠扬美妙的歌声。作为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哈库麦勒”歌舞和“乌钦”说唱,是达斡尔族璀璨的艺术瑰宝,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如今抢救、保护、传承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
“哈库麦勒”是达斡尔民间舞名称,亦称“罕肯拜”、“鲁日格勒”,达斡尔语意为“燃烧”。多半是在春节期间和庆丰收及农闲时大家在一起欢乐,唱歌,跳舞的一种形式,多数以年轻妇女和青年女子为主,老年人亦有兴趣加入,男子很少参加,以旁观者居多。它取材于达斡尔族人日常生活实践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动作:梳妆打扮,担水,采集黄花菜,鸟类鸣叫,狩猎等。
达斡尔族“乌钦”又作“乌春”,是达斡尔族的曲艺说书形式。“乌钦”本是在清朝年间由达斡尔族文人用满文创作并以吟诵调朗读的叙事体诗歌,后来民间艺人口头说唱表演这些作品,乌钦遂逐渐演变成含有“故事吟唱或故事说唱”之意的一个曲艺品种。乌钦的节目内容丰富,有讲唱民族英雄莫日根故事的,有反映爱情和婚姻生活的,有歌唱家乡山水风光的,也有讲述神话、童话和传说故事的。
由于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该民族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甚至连语言都面临失传和消亡。如今,在达斡尔族老艺术家努力下,哈拉村组建起民族舞蹈团队,以“扎恩达勒”和“哈库麦勒”等舞蹈艺术形式为框架改编和创作了新的达斡尔族舞蹈,目的就是让非物质文化作为精神遗产的薪火不断。
(来源: 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