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和平:从四方面抢救保护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华网成都6月2日电(记者周玮、刘海)2日在成都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围绕“灾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了主题发言。他表示,我国政府正从四方面着力抢救和保护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是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重建规划。地震发生后,迅速组织专家,深入地震灾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损情况,很快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规划,经科学论证,列入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目前许多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中。
二是积极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震后,及时组织人员对地震中散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及实物等进行抢救保护。开通了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运用数字化手段,并通过互联网,以大量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资料,详细介绍了羌族的历史、现状及其文化遗产和灾后抢救重建情况。这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博物馆。
三是设立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针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严重受损的情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设立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涉及30多万羌族人口。通过科学规划,对该区域内以活态传承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代表性传承人,以及文化生态环境,实施整体性保护。
四是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省区市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对口支援地震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各界人士也纷纷慷慨解囊,如中国油画写实画派的许多著名画家捐助资金,专门用于茂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绵竹年画博物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的灾后重建。
(来源:新华网)
(编辑: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