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言:加强博物馆建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美协顾问杨力舟的提案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他表示,近几年我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开创性的努力,建立和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从2006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准公布了国家级名录1165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名录4155项,并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然而,建立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只是迈出了新的一步,因为“申遗”的成功,并不等于“保护”的实现。
杨力舟提出,另一种全方位的、能见实效的保护,要靠博物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品类众多,不同的品类有着各自的特性和发展规律,尤其是与过去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传统手工艺也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沉淀下来,有的已经消亡,有的处于濒危状态。为此,博物馆式的保护就成为传承民族记忆、收藏珍贵遗产、传之后世的必要方式。将各种民间艺术、工艺生产过程、传承人的绝活、民俗活动资源,利用现代影像、录音等数字化手段记录下来,藏入各类博物馆。特别是那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体现民族根性的原生态遗存,收集在博物馆里就更有深远意义,对这些东西的抢救性收藏是当务之急。
经过20世纪后半期的努力,特别是近30年,全国各地的美术馆、群众艺术馆,已经收藏了不少民间美术艺术品,以及戏剧、音乐、工艺美术等方面的珍贵遗存,但是与浩如烟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在遗存相比,仍然显得微乎其微。还有大量的遗存需要认真挖掘,整合保护。建议国家尽早建立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省、市、区、县的文化馆、群众艺术馆要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任务,政府必须明确其职能,并且批拨专款,作为收藏与保护的经费。在经济发达地区可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博物馆,一般省、市的文化馆、群艺馆要设专厅、专室,以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管、展览,以飨民众,使非遗的保护工作落在实处,并长期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
(来源:www.ccdy.cn)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