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5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   立夏 立夏
元宵节期间北京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作者:1649 创建时间:2009-02-03 16:31:27

 

元宵节期间北京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现场。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的总体情况。

    本网讯 为加强传统技艺保护,在2009年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五)至2月23日(农历正月二十九)的元宵节期间,文化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委、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国家旅游局、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2月3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掠夺性开发,生存土壤受到严重破坏,很多项目处于濒危状态。”“个别传统技艺,由于掠夺性开发,矿源接近枯竭;有些传统技艺技术水平落后,一比不过中国古代,二比不上国外”。

    周和平指出,“举办中国非物质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就是要进一步宣传、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积极探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将集中展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项目13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8项,邀请130名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14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参与现场技艺展示活动。在北京的25家“中华老字号”也将在各自的店铺组织活动。参与这次活动的民间艺人共有1176名,展出珍贵实物共2322件。可以说,这次活动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是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一次传统技艺大展,通过民间艺人动态展示和表演,将充分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由五个部分构成:

  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分为剪纸画绘、印刷装潢、陶冶烧造、雕镌塑作、五金錾锻、制茶酿造、木作编扎、织染纫绣、传统医药等部分,充分展示我国传统技艺保护的成果。

  二是中国传统技艺产品销售订货会,将汇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一些工艺产品参展,开展商品销售,接洽订货活动,以推动传统技艺及相关产业发展,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三是中国传统烹饪和副食加工技艺展演,参展的有北京、上海、山西、山东、江苏、福建、河南、陕西、内蒙古等九个省(区、市)的中华老字号,如北京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鸿宾楼全羊席制作技艺等13家老字号,共230家分店参与,向首都各界群众展示各地精湛的烹饪技艺和各具特色的副食加工技艺,以进一步弘扬和推介我国悠久的传统食文化。

  四是元宵节民俗踩街活动,该活动在北京市前门大街举办,以北京传统闹春民俗活动项目为主,并邀请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传统舞蹈、民俗项目参与踩街表演,活跃节日期间的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邀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及相关学者、各地传统技艺类项目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为主题,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活动期间,还将专门举办驻华使节专场和领导干部专场,向各国驻华使节和领导干部集中展示蕴涵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传统技艺,以及我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一是进一步宣传、展示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扩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增强广大群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培育民族精神,努力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做出积极贡献;二是积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独特优势,在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为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做出积极贡献;三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展览和演出都是公益性的,广大群众可以免费参观或观看,这对丰富节日期间的群众文化生活,让人民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将发挥重要作用。
(综合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新华网、央视国际信息,图片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