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弋阳全力抢救和保护地方戏曲
“弋阳腔”
日前,江西弋阳县在县文化宫隆重举行了弋阳腔剧团成立50周年暨首届弋阳腔戏曲周活动,这是该县抢救和保护“戏曲活化石”弋阳腔亮出的又一精彩一笔。
弋阳腔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南戏,产生于弋阳县,形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它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声腔,有“南昆北弋”之称。它与昆山腔不同,它是中国戏曲俗文化的代表,是中国戏曲高腔的源头和鼻祖,保留了中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核心内涵,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瑰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大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上政策因素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弋阳腔日渐衰落,弋阳腔传承人屈指可数,大量的弋阳腔剧目、曲牌等资料遗失,弋阳腔古戏台也破损严重,以至于到了濒危失传的地步。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弋阳县委、县政府对抢救保护弋阳腔重要意义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一致。2004年初,该县正式把弋阳腔列为该县的三大文化品牌(即红色品牌方志敏、绿色品牌龟峰、古色品牌弋阳腔)之一,并成立了以县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弋阳县抢救保护弋阳腔委员会”,负责抢救保护工作的重大决策,组织协调及重大工作部署,解决重大问题。同年,弋阳腔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填补了该省在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方面的空白,2006年,弋阳腔又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在学术界、戏曲界确认弋阳腔的地位、扩大弋阳腔的影响, 2004年10月,该县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江西省艺术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全国弋阳腔(高腔)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的70多位戏曲专家、学者齐聚弋阳,多方面、多角度探讨了弋阳腔的源流和遗存、文化底蕴、艺术价值、历史地位及开展抢救、保护的有效措施和传承机制,为弋阳腔的发展献计献策,提高了弋阳腔在全国的影响力。该县还从2002年和上饶艺校联合开办的弋阳腔戏曲班中,择优聘用部分优秀学员,重新恢复组建了弋阳腔剧团,为弋阳腔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目前已能演出30本传统古装大戏,13个传统折子戏。剧团成立后不久就承担了该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中送戏下乡的任务,给该县广大农村群众送去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受到了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充分肯定。该县财政投巨资对弋阳腔剧场弋阳县文化宫进行改造维修,为弋阳腔的传承、保护、展示提供有效载体和场所。同时该县将弋阳腔这一古色文化品牌和龟峰绿色文化品牌相结合,从4月至10月,每个周六、周日都在龟峰景区举行弋阳腔演出,为外地游客了解弋阳腔,了解弋阳提供了一个文化平台,增添了景区浓郁的文化气息,唱响了旅游与文化和谐发展之音。
(来源:中广网/作者:蔡福津 叶赛洋 汤天池)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