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立夏
“中美文化论坛―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在京闭幕
作者:1491 创建时间:2008-12-11 11:45:54

“中美文化论坛―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

在京闭幕

    “中美文化论坛――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现”学术研讨会于12月9日在北京闭幕。在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活动中,来自中美双方的50多位官员、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就相关论题进行了深入而积极的讨论。文化部部长蔡武会见并宴请了来华参加研讨会的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代表团和部分中美两国专家学者,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出席闭幕式并致辞。

    蔡武于12月9日中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并宴请美国代表团。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王文章,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主席布鲁斯·科尔、美国总统艺术委员会执行主任亨利·莫兰出席。会见时,蔡武高度评价此次学术研讨会。他说,此次文化部与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合作,共同举办“中美文化论坛”学术研讨会,在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结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不仅标志着中美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达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且对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蔡武在讲话中谈到,数字技术的出现及其在文化、艺术、人文科学等领域的广泛运用,将为人类文明的创造、传播、研究和保存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昭示着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蔡武说,研讨会经过两天的积极热烈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与会专家就文化多样性、文化遗产保护、信息数字化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分享了各自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方面运用数字技术的经验,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取得不少共识。他表示相信,中美两国文化关系前途宽广,潜力巨大,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的文化合作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赵少华在当日上午举行的闭幕式上致辞。她说,中美两国文化部门和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助于加深两国人民的了解与友谊,也具备坚实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此次“中美文化论坛”,无论从主办方的规格和规模来看,还是从讨论和交流的深度、广度来看,都堪称是中美文化和学术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必将为中美文化交流开启更为辉煌的篇章。

    在“中美文化论坛”第二天的讨论中,两国专家学者继续围绕“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这一中心论题,针对数字技术在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数字技术与当代文化发展等多个论题进行了广泛对话与深入讨论。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在发言中说,数字化是为了建立新的服务体系、运营体系和新的发展平台,应对其他传输手段和其他新媒体的竞争,我国广播影视数字化的重点是传统广播影视从模拟向数字的过渡,并积极拓展新业务和新媒体。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李玫研究员指出,该院所藏的汉族民间音乐涵盖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汉族和40多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音乐音像资料共约7000多个小时,研究院正在进行的“馆藏濒危音像档案数字化抢救”项目最终要完成对音频、视频、图片、古籍文献的全面整理并实现数字化存储与使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视频影像总设计师杨庆生、奥组委项目专家徐刚介绍了奥运会开闭幕式中运用数字技术表现中华文化遗产的新鲜经验,打开了数字技术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的独特思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部主任麦克?凯西提出,目前音频保护存在数量大、退化、陈旧过时等三大难题,该校利用数字技术保护历史档案的策略有三种:迁移、复制和确认。

    参加研讨的专家们还在讨论中指出,数字技术带给人类的并不只是福音,在看到数字技术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它是一把双刃剑。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该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指出,数字技术在带给电影银幕无穷无尽视觉奇观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电影“以现实反映现实”的定性,代之以“以假象虚拟现实”。电影凭借数字技术完成了从“再现现实”到“虚拟现实”的跨越,电影艺术从传统的纪实美学迈进了虚拟美学的时代。《美术观察》主编吕品田提出,必须正确认识技术的双刃剑性质,数字技术对于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它可以带给世界以生动、丰富、形象的文化多样性,也会使那些不具传播强势的弱势文化受到来自“文化单极化”的挤压,进而在更大范围内影响弱势文化的生存条件。因此,如何更好地驾驭和开发利用数字技术,改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消除数字鸿沟,促进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还需要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共同探索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文化发展的战略与策略。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林瑞华)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