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重建:羌族艺术的民间“复生”
“5·12”大地震,羌族遭受重创。
北川、茂县两个羌族博物馆被毁,上百座极具羌族特色的民居、碉楼化为乌有、40多位羌族文化传承人和学者丧生,羌族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
如何延续羌族的文化血脉?这是震后政府、媒体和有识之士都相当关心的问题。甚至在北川县城选址重建等问题上,羌族文化也作为重要因素被考量。
在对北川的走访中,记者无时不在寻找活跃的羌族文化的踪迹,终于欣喜地看到了它――
它是一个完全由羌族组成的艺术团,绝大部分团员都是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农民;它甚至连一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只是被临时称做羌族民间艺术团,而如今,它却承担着保护和传承羌族活态文化的重任。
保护活的羌族文化同样重要
9月20日上午,四川省绵阳市文化馆院内,三三两两的居民来到这里饶有兴趣地观看羌族民间艺术团的排练,该艺术团的组织者杨华武告诉记者,下午来观看的人更多。
在北川,乃至绵阳,认识杨华武的人很多,不仅仅因为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历年的传承人,还在于他一手搞起了五龙寨羌族民俗游。
2002年,杨华武所在的北川县青片乡正河村被列入了退耕还林区域,传统的生产方式必须改变。由于青片乡在北川是羌族传统保存得最好的地区,全乡98%是羌族,很多村民都还说羌语。于是,对羌族文化感情深厚的他想到了打“羌族牌”:建一个五龙寨,并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些村寨招募羌族村民,组建了一支表演队。
今年5月底,从地震中死里逃生的杨华武几经周折回到了五龙寨。不过,由于道路不通,没有客人,从事接待和表演的羌族姑娘小伙都纷纷出去打工了。他说:“很无奈,但我这里没法再养活他们了。”
地震后,保护羌族文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大家讨论更多的是如何保护羌寨、碉楼等遗存。但我觉得,保存羌族的传统艺术形式,这一活的文化也很重要。”于是,杨华武产生了成立羌族民间艺术团的设想,并与乡里进行了沟通。
乡里及时向援建青片乡的山东省威海市求助。很快,威海市拿出了30万元扶持资金。今年6月底,杨华武以乌龙寨表演队为班底,从理县、茂县、汶川等地共招募了48人,成立了艺术团,并且邀请北川羌族自治县政协文史委员、被当地人称为羌族“活字典”的赵兴武担任顾问。
“招人的时候我有两个条件,一个是热爱羌族文化,另一个是有一定的羌族艺术表演能力。现在的这些团员都是从小生活在羌族聚居区,几乎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当时只是想把这些人聚集起来,把羌族艺术的火种温起来。”杨华武说。
是表现,不是表演
作为艺术团的艺术指导,今年40岁的韩树康是团里最为忙碌的人,从小对本民族艺术无比热爱的他挖掘出不少濒临灭绝的羌族传统艺术,恰布提就是其中的一个。
“按照羌族的传统习俗,婚事是由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定下的。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己情投意合的对象,但是迫于压力,两人最终没能结合。等他们老了再见到对方时,两个人就会以歌舞表达自己的眷恋与无奈。”韩树康向记者介绍恰布提的内容,“我在很小的时候看到过恰布提,觉得很震撼,但是后来就再也没有看到过了。”
去年,韩树康几经周折找到了一位80多岁的恰布提老艺人,当提到恰布提时,老人热泪盈眶:“想不到现在还有人能想起恰布提。”于是,她将整段整段的歌词唱了下来。韩树康说:“我们这次排练了一段恰布提,是完全根据老人的演唱整理出来的,没有经过一点艺术加工。”
“羌族的艺术都来源于羌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以羌族的多声部演唱为例,最早的多声部是战争时的号令,前进、后退、冲锋等命令都是通过不同的声部来传达。到后来,人们在喝酒、劳动时都用它来表达不同的心情。我们团还保留了口弦、羌笛、羊皮鼓舞等传统艺术。”韩树康说。
“我们这个艺术团要做的不是去表演,而是去表现。通过这些血液里、骨子里充满羌族文化基因的人,去表达最真实的羌族。”杨华武说,因此他将这个艺术团定义为“羌族民间”,为的就是使歌不变味、舞不变味、人不变味,而艺术团的名字没有最终确定,“我不知道,应该在羌族民间艺术团的前面加上‘中国"还是‘四川"。”
“我们都是带着感恩的心来的”
在成立至今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这个艺术团已经对外演出了40多场。从今年8月29日开始,他们还奔赴北川的每个乡镇进行演出,一是表达对援建单位的谢意,二是给受灾的羌族兄弟姐妹打气。很快,他们又要前往援建北川的山东省巡回演出了。
在这个艺术团里,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的17岁。他们每天的训练演出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由于经费问题,每人每月的收入只有600元,但他们没有怨言,正如编导兼演员的余慧林所说:“我们都是带着感恩的心来的,不是为了报酬。”
余慧林以前在九寨沟跳民族舞,每个月收入4000元左右,进入羌族民间艺术团之前,他作为羌族代表,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唱国歌。
这次地震中,余慧林家的房子垮塌了,如今,全家人就在山上搭了个木板房住着。由于要去山东演出,他肯定赶不回去照顾9月底就临盆的妻子了,他在电话里对妻子说:“地震后,全国都向我们伸出了援手,我这么做是为了我们的民族,你理解是这样,不理解也是这样。”电话那头,妻子哭着说:“我怎么不理解呢?你一定要加油,把我们羌族的精髓表达出来。”
直到现在,九寨沟那边还不时打电话动员余慧林回去,但是这个羌族汉子坚定地说:“我不会回九寨沟,地震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全国、全世界的人都为我们送来了温暖和关爱。地震后,大家都在关心羌族文化的保护,可以说,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为自己是羌族而自豪,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呢?”
(来源:中国民族报 记者 李喆)
(编辑: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