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间技艺 为奥运添光彩
――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展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风采
2008年8月6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展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隆重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特点是以人为载体,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进行传承,因此被誉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作为北京奥运会期间的重要文化活动,本次展览突出了“活态传承”的核心理念,通过传承人现场演示他们各自掌握的绝技,凸现出“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延续中的重要意义。
在明亮宽敞的展览大厅中,作为我国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民间艺术与技艺的作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但是更吸引人的是在现场进行制作技艺表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他们灵巧的双手,现场制作出精美的作品,常令观众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唐卡艺术传承人西合道
唐卡艺术传承人西合道
唐卡是藏语音译,意为布画。它是传统藏族绘画艺术的一种形式。其分类方法较多,按大小和张挂方式,可以分画片唐卡和卷轴唐卡;按色泽可分为彩(色)唐,金(色)唐,黑(色)唐,红(色)唐,淡(色)唐,浅(色)唐六种;按制作方法又可分为绘画唐卡、堆绣唐卡、刺绣唐卡、印刷唐卡、织锦唐卡、和缂丝唐卡6类。但总的来说,卷轴唐卡类的彩色绘画唐卡数量居多。卷轴唐卡上有天杆、下有地轴,地轴两端有轴头,与中国内地传统轴画类似。唐卡画芯一般都用彩缎装裱,画面上多用大小相同的丝帛覆盖,丝帛上端连于天杆,悬挂唐卡时将其掀起。丝帛盖面在卷起唐卡时,能有效保护画芯不被磨损。
唐卡《释迦牟尼》
唐卡从公元七世纪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十分成熟、辉煌的绘画艺术,也有学者认为:唐卡是一种宗教艺术。
唐卡 白度母
西合道是唐卡艺术的传承人,幼年跟随舅父――著名藏族唐卡艺术家尕藏学习绘制唐卡,从艺已有50多年。西合道走遍西藏、甘肃、内蒙、山西、云南、四川等地,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2005年,西合道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除自己的儿子外,西合道还将以往只在家庭内部传授的技艺传给许多年轻人,现已带出了二十多个徒弟,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唐卡艺术发扬光大。
剪纸艺术传承人卢雪
剪纸艺术传承人 卢雪
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流布地域广泛,是我国最著名的民间艺术品类之一。 长久以来,剪纸广泛地应用于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如窗花、炕围花、枕花、喜花、寿花、门神和灶神剪纸;甚至还有具祈雨招魂辟邪等用途的剪纸。剪纸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 许多地区的剪纸都保留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并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血脉相连,以当地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造就了剪纸艺术丰富而鲜明的地域特色,剪纸艺术题材丰富、手法夸张、造型生动,既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又有丰富的社会意义。
至圣先师 孔子
卢雪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展演”上展示技艺
卢雪是剪纸艺术的传承人,她出身于剪纸世家,6岁开始学习剪纸,师承母亲,作品传神,演绎天成,造艺日殊,一纸独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剪纸的社会功能,以其唯美风格,诗化表现剪纸艺术的特色。她的作品凸现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创新性。她善于运用剪纸艺术形式,系列性、专题性地表现中国历史、当代文化和西方文学题材。她创作的大型剪纸作品《九龙壁》,多年前就已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并展放在山东厅;她的104幅《孔子和孔子圣迹图》被首都博物馆《孔庙》收藏。她历经多年创作的五部《安徒生童话》共112幅剪纸作品被丹麦安徒生博物馆收藏,其中四幅安徒生童话剪纸作品被香港邮政署设计为主题邮票公开发行;为此,她荣获了丹麦女王颁发的“丹麦国旗骑士勋章”。
(文:王路,图:本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