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
本网讯 2008年7月3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创建制作的《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在互联网上发布。
羌族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北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曲。羌族因依山而居,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勤劳勇敢。在漫长的岁月中,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和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
震惊世界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给羌族聚居区带来了几近毁灭性的灾难,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灾区内羌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古老文明造成了巨大破坏。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全力支持,紧急行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地震后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立即启动灾区文化保护行动。文化部表示,将尽快确定保护区的范围,并从文化传承人、文化活动设施、文化遗产实物抢救等多角度进行灾区文化生态保护。
与此同时,根据温家宝总理在震后提出保护古老羌族文化遗产的课题,文化部迅速采取行动,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6月24日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来到四川地震灾区,召开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恢复重建专家座谈会,商讨地震灾区特别是羌族文化抢救方案。
根据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要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创建完成并发布了《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
《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是一个不断丰富更新的网上展示平台,用不同的专题展现羌族古老悠久的历史文明与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同时展示羌族文化艺术的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料,并汇集与羌族文化相关的学术论文、专题报道、新闻等信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是在2006年6月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前夕根据文化部的指示所创建发布,旨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展示、传播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展示我国深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交流。在今年的6月14日,为迎接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还特别制作发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