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立夏
中国民协专家组赴灾区调研羌族文化抢救保护情况
作者:1038 创建时间:2008-06-25 13:07:42

中国民协专家组赴灾区调研

羌族文化抢救保护情况

    “羌族文化受到了粉碎性的破坏!”来到汶川大地震受灾现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发出了沉痛的叹息。6月17日至21日,由冯骥才任组长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调研组深入四川受灾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参加调研工作的还有民进中央副主席、著名教育家朱永新,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向云驹,民俗学家苑利,民俗摄影家李玉祥,中央美院教授王庚飞,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杨茂成,四川省民协秘书长孟燕等。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保护羌族文化遗产、重建灾区人民精神家园的号召,中国民协会同民进中央、中华文化学院启动与实施了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工作,在抗震救灾工作进入全面安置与重建阶段时,及时派出专家调研组深入灾区第一线,了解文化受灾情况,为灾后重建献计献策。

  专家调研组重点考察了羌族文化遗产受损情况和著名的绵竹年画受灾的实际情况。在北川羌族自治县,面对极其惨烈的场景,冯骥才和专家调研组的同志深受震撼。北川县文化局局长林川的介绍更是让人痛心:北川民俗博物馆数百件刚征集的代表性民俗器物和文物毁于一旦;北川县文化馆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员在地震时正与10余名地方民俗专家开会研究民俗博物馆的工作,不幸全部遇难;每年“5·12”都是北川文化界自发组织“诗会”的日子,当时50余名当地诗歌、诗词爱好者正在集会论诗,也不幸全部遇难;在已知的国家级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有两人罹难;文化设施、文化古迹、古庙古遗址、文化旅游设施与场所无一幸存。对于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对于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文化的民族,可以说羌文化遭受到了重创。专家们还了解到,此次受灾严重的北川、汶川、青川、平武、茂县、理县、黑水、松潘等地是羌民族集中分布区,是羌族文化的核心地区,地震使这些地方的羌族碉楼、民居、村寨或损或毁,极大地破坏了羌族人民的生存环境与文化空间。羌族同胞在地震中遇难与失踪3万余人,锐减10%,大量人口被迫异地安置。在著名的年画之乡德阳绵竹市,到处是残垣断壁,市年画博物馆完全受损。射箭台村、棚花村都是年画之乡,地震中共有30余人遇难,年画作坊大多受损。在灾区,专家组访问了村民、学生、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干部、文化工作者等。

  5月20日,中国民协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四川工作基地成立暨专家调研工作会”。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丹枫、省政府副秘书长杨国安、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董玉梅及四川省一批知名的研究羌族口头文化、民间音乐、舞蹈、历史、民俗、建筑与民居、民间美术等方面内容的学者50余人出席会议。

  会上,中国民协再次向北川、绵竹两地捐款24万元,还宣布成立工作基地,同步跟进灾区重建。与会者大多有数十年调研羌族文化的学术经历,纷纷为羌族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献计。与会者表示,要把各自多年搜集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贡献出来,以便统一整理出版羌族文化遗产集成丛书,系统呈现羌族文化遗产。冯骥才在会上详细阐述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号召专家们行动起来,积极投身羌民族的文化重建。他宣布要以最快的时间出版《羌族文化学生读本》,把教育传承工作启动起来。他强调说,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我们都是民间文化养育大的;羌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典可查的历史就有3000多年,是一个根的民族和母亲民族。羌文化遗产具有双重母体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此次大地震给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他说:“当我们的母亲病了,出现问题了,我们要出手相援,现在我们的母亲被压在废墟下,我们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进行抢救。”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辑: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