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行动抢救羌族文化
在各级文物部门和中国民族博物馆的支持下,一个抢救羌族文化的行动,正在北川进行。
羌族文化遭遇灭顶之灾
5.12地震给北川羌族文化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中的805件馆藏文物全部被埋,无一幸免,大量研究羌族文化的知名专家也在地震中遇难。
"大地震给羌族文化造成创伤,是毁灭性的。"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馆长高泽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羌族的碉楼、吊脚楼等羌族民居,祭祀塔及羌族服饰羌族民俗文物、实物,流传了几代甚至几十代,却在地震中被毁,被埋在废墟下面。今年4月,本报记者随绵阳市文物局前往北川采访,北川文物工作者征集到的中国民间最大的竹制弓弩也在此次地震中被毁。在地震前,北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0余项及未申报和正在申报的40余项,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羌年、许家湾十二花灯戏、口弦、大禹的传说、羌族山歌、沙朗和漩坪乡腰梆、片口高跷狮灯、陈家坝乡端公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次地震中也造成很大损失,资料全部被毁,“这是都是见证羌族历史与文化的珍宝。”
羌族文化遭遇传承困局
高泽友介绍说,此次地震中,共有3万羌族同胞遇难,很多羌族文化研究专家、文化工作者也遇难,这为羌族文化要重新繁衍,带来很大的难度。
"重新繁衍羌族文化遭遇最大的困局。"高泽友说,由于羌族没有文字,羌族语言、文化均主要靠口授身传来传承。但在此次地震中,大量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羌族人和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遇难,北川文化馆5名正式工作人员和退休的文化工作者全部遇难,北川知名的羌文化研究专家谢兴鹏及一名吹羌族乐器羌笛传人也在地震中遇难。人员的损失,给羌族文化的抢救,带来很大的难题。
各方协力抢救羌族文化
“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抢救民族文化出力。”高泽友介绍,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他与北川文管所、羌族博物馆工作人员目前正在全力为筹建中的“5.12”特大地震博物馆征集实物,并将找机会到县城废墟中挖掘残存的资料。
6月9日,中国民族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赶到绵阳,就羌族民族文化抢救与保护项目的启动工作进行调查。同时,北川文物部门已形成羌族文化抢救与保护的初步设想,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计划在北川境内的所有被损的羌族文化场地设立标志,申报保护。同时,对幸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受传人,根据相关政策从各方面的予以照顾,“我们有信心,在三到五年的时间,或者几十年时间,通过文物工作者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将地震毁掉的羌族文化尽最大可能夺回来,传承下去。”
(来源:蜀龙网/作者:张登军)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