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立夏
普查就要一个也不漏
作者:905 创建时间:2008-06-02 09:38:22

普查就要一个也不漏

    从去年开始,浙江宁波所有乡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员只要打开宁波文化网的“文化论坛”,就能在上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专栏”中了解文化部、浙江省、宁波市、各县区有关普查的要求,参考普查文本的优秀范例,同时上传自己所属乡镇(街道)的普查线索。全市11个县(市)、区普查所得的20万条线索,在这里都能一一点开。此外,宁波还创造性地实施了“村报普查线索、乡查重点项目、县做规范文本”的工作流程,设计简化了普查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搜宝”之类的社会活动等,在浙江文化厅2007年8月举行的普查试点会议上,宁波的普查方式被称为“宁波模式”而向全省推广。

    从2003年开始的普查,持续进行了5年有余,作为浙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文化普查,截至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杭州市获得线索41万多条,项目1.8万余项;宁波、台州两市共上报线索60多万条,项目5.3万余项。全省预计普查项目可达25万余项。一个个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无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的辛勤工作,是一项项保护工作方法的创新,坚实的普查基础也保证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在全国的持续领先。


责任到乡镇 动员全社会

    在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分级负责成为组织有力的保障。全省普查工作由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省文化厅负责牵头和指导,全省11个市、90个县(市、区)和大多数乡镇建立专门机构,许多还与乡镇签订了普查工作责任书,纳入了乡镇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以台州市为例,2007年3月,台州市政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4月,市文广新局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普查办公室,9个县(市、区)相继建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领导小组和普查办公室,131个乡、镇(街道)也相应全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领导小组以及普查办公室,同时动员并组织了由7132人组成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居)四级普查员队伍。在具体实施中,省文化厅要求各级普遍做到“三个一”,即建立一个普查工作领导机构,制定一个普查实施方案,召开一次普查动员大会。

    普查要遍及城乡每个角落,宣传尤其重要。在浙江的普查中,出现“搜宝大行动”、开设QQ群、公布普查热线电话等形式,反响强烈。如宁波开展的“搜宝大行动”,鼓励市民寻找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期间,“搜宝”热线响个不停,市民踊跃提供“宝藏”线索,其中获得的部分线索后来成为普查第二阶段的重点项目。上虞市创造性地建立了“非遗”普查的学生参与机制,6000多名中小学生利用假期开展“寻找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不仅大大拓宽了普查面,收获颇丰,参与活动的学生提供的线索达54797条之多,同时也充分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使孩子们对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


试点走在前 方法总出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工作。尽管以前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调查的基础,但当时的调查主要是针对艺术资源开展的。从2007年开始的包括口头传统、传统技艺、礼仪节庆、民间信仰等18个门类的普查,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这样,试点工作成为普查第一个阶段的重点。

    浙江省确定了6个综合保护工作试点和17个普查工作试点,许多市、县也选择县、乡镇开展试点。按照负责全省“非遗”具体工作的文化厅社文处调研员王淼的说法,要让试点完全放开手脚,只要达到普查、保护的目的,可以探索任何一种方式。

    宁波根据自身实际,把普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面普查,向全市发放了20万张简表,以村、社区为单位,以提供线索为主,不进行详细的记录;第二阶段是重点普查,从普查线索中挑选重点项目进行调查,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该阶段结束后以每个县(市)、区为单位,编辑出版普查成果县卷本;第三阶段是名录申报,由各地文化馆的业务干部负责。同时要求每个村上报100条以上的线索,每个乡重点查100个以上项目,18个普查门类基本要求平衡。在整个过程中,宁波还对调查表进行了简化设计。浙江省文化厅后来针对普查表过于学术化而难以操作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重新设计,规范为一个门类一张表,通俗易懂,简便易行。

    作为省综合试点的台州市形成了整体联动的工作运行机制,与“非遗”普查工作有关的各职能部门都承接了相应的工作职责。如县(市、区)政府办主要承担协调、督促工作;文广新局负责面上指导和组织工作,包括指导开展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等方面普查和资料整理、汇编工作等;财政局主要确保普查经费及时到位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卫生局主要指导开展传统医药、民间医药知识等方面的普查和资料整理、汇编工作;经贸局指导开展传统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等方面的普查和资料整理、汇编工作;文联指导开展民族语言、方言土语、民间文学等方面的普查和资料整理、汇编工作;体育局指导开展民间杂技、传统体育与竞技等方面的普查和资料整理、汇编工作;宗教局指导开展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普查和资料整理、汇编工作;农业局指导开展岁时节令等方面的普查和资料整理、汇编工作等。


成果数字化  一个也不漏

    2003年至2006年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第一阶段,重点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取得了较大成果,共调查出民族民间艺术种类1470多种,项目11500多项。2007年初开始的18个门类的普查是第二阶段,将于今年7月底基本结束。

    随着普查的深入,各种线索、项目成为文本、数字的海洋,几十万条甚至上百万条的线索、项目如何能够从一开始就得到有效整理、保存和利用,成为普查能否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在第一阶段结束后,省、各地市、各县(市、区)分别编辑了不同范围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资料汇编本》;绍兴等地将普查成果编辑出版了普及型读本,诸暨、余杭、嵊州等地出版了《民间艺术大观》,台州市133个乡镇(街道)甚至全部完成了普查资料汇编。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各地的普查资料都进行了上传、交流和保存,为建立全省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普查量大面广,动员的力量十分庞大,开展一次极不容易。因此,尽量减少漏报十分重要。浙江省文化厅、财政厅先后印发普查工作方案,提出了“不漏村镇、不漏线索、不漏种类、不漏艺人”的“四不漏”要求,以摸清家底、全面真实记录为普查第一要义。他们建立了一支6万多人的普查员队伍,召开座谈会23000多次,走访老艺人、传承人等51300余人次。在每个环节,浙江省文化厅都以“抄告单”的形式,对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并派出督查组进行督促检查,有效促进了普查工作的进展。

(来源: www.ccdy.cn 作者:陈彬斌)

(编辑 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