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汶川最大、最古老的羌寨垮塌。
地震不仅减少了羌族的人口,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也会有人从山区搬到大城市居住,这将给保护羌族文化带来新的困难。
中国羌族(古羌和现代羌族)历史悠久,现有人口约32万人,其中70%以上分布在四川。四川境内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这几个地区中,除了松潘以外,其他都是这次5?12大地震的重灾区。虽然还没有最终的伤亡数据,目前也无法计算羌族人口及羌文化在这次地震中的损失,但按照羌族人口的分布,地震所造成的伤亡人数中,羌族所占的比例较大。地震让他们失去的不只是家园、亲人,还有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文献资料的传承。羌族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5月30日,四川地震灾区羌族文化抢救与保护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专家呼吁,在灾区重建中,要尽力抢救遭受重创的羌族文化。
5·12地震之后,羌族民居大规模倒塌。据了解,位于汶川县雁门乡境内的萝卜寨,曾是汶川县内最大、最古老的羌寨,而在这次地震中,萝卜寨的羌族民居几乎全部垮塌。桃坪羌寨的情况相对好些,只有部分民居垮塌,3座碉楼的主体部分虽没有遭到破坏,但也分别出现裂缝和不同程度的局部垮塌。由此可见,与历次地震相比,5·12汶川大地震的破坏性极大,羌族建筑急需抢救和保护。
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最有特色,民居全部以垒石而筑。羌族人在修建碉楼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成后的碉楼往往稳固牢靠,经久不衰。过去,碉楼用于军事,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下面几层用来驻军和堆放粮食,最高层用来观察敌情和报警,发现敌情即在顶层点燃烟火,战争的信息便可传到百里之外。碉楼之间有房子相连,在房子的底下形成了暗道,过去,整个寨子中设有很多暗道,走进寨子如同进入迷宫。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水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1933年7.5级的叠溪地震,震中位于现今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叠溪镇,与汶川县相邻,据当地老人讲,在那次地震中桃坪寨的碉楼只毁了半座,大多数房屋完好地保存下来,一些石屋上还留着当年地震造成的裂缝。
参加座谈会的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黄成龙是四川茂县羌族人,据了解,5?12地震中,黄成龙的部分在川亲属也丧失了家园,但所幸无人伤亡。在会上,他以对本民族的了解,提出希望关注历史悠久的羌族建筑,要考虑这些倒了的建筑要不要重建,是要恢复原来的样子还是象征性地建成。如果重建这些建筑,就需要请教建筑、美术、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和当地羌族人,既要保存羌族建筑文化,又要达到房屋居住的安全及抗震要求。
除了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也显得十分紧迫,引起了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的关注。
以羌语为例。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使用羌语的人口约有12万,分布在四川省内的有7万至8万,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此外还有极少部分分布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西北部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流传于人民群众中的口头文学在羌族文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它主要是依靠人民群众世代口授和长期歌唱而传承的。据黄成龙介绍,各地的羌语也各有不同,甚至相互不通,目前会使用羌语的人越来越少了,按此推算,很可能100年后,羌族语言就会消失。
据了解,截止到2000年,共有30多名羌文专业专科生和85名中专生分别在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成为羌文教师或其他工作者。四川省羌文工作组在羌语分布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县的30多个乡镇200多个村、组开展了羌文扫盲教学,有近2万人参加了扫盲学习,并在羌语工作者分布的50多所中心小学和村小的130个教学班以及5所中学开展了羌汉双语教学试点。而今,无论是这些羌语传播工作者还是学习过羌语的孩子,人们都不知道他们何去何从。
黄成龙说,地震前,地方政府在旅游方面开发的力度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羌族文化的自然发展;地震之后,一些羌族人从村庄跑出来,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见到“外面的世界”。地震不仅减少了羌族的人口,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也会有人从山区搬到大城市居住,这将给保护羌族文化带来巨大困难。而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许多当地人也许并不愿意离开居住了多年的地方,这一点希望国家在灾后重建时也能征求一些当地人的意见,并充分考虑。另外,对羌族文化的抢救和保护,也要做到政策和资金双重到位。
(来源: www.ccdy.cn 作者:舒琳 )
(编辑 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