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4-24   星期四   农历三月廿七   谷雨 谷雨
传统文化不应在“普及”的名义下庸俗化
作者:799 创建时间:2008-04-10 08:56:35

传统文化不应在“普及”的名义下庸俗化


    当你看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李清照好酒好色又好赌”时,你一定以为你是在看TVB八点档或者某演艺八卦周刊,事实上这可是出自我们的教授、学者在媒体上的学术演讲。

    最近,超女超男的旋风已经从娱乐界刮到了学术界。为了博取曝光率和轰动效应,不少学者放弃了严谨的学术精神,不负责任地随口而谈,从最初的风趣幽默到插科打诨再到危言耸听,一个个恨不得都挖掘出惊天大史料来镇住观众。国学似乎开始热了,只不过它是以现代人的猎奇、媚俗心态去理解、挖掘历史,因此热的是古人的绯闻,热的是权术阴谋。狗仔队在现代人身上已经没有什么好挖掘的了,于是开始“爆古人的猛料”。如果大禹、李清照泉下有知,估计一定会被气得活过来,控告“绯闻”传播者影响了家庭和谐、损害了个人名誉。

    虽然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所说,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两部分人:一部分人做比较高深的研究,另一部分人做普及工作。诚然,对大众的普及是需要通俗易懂,但它也只是在形式、语言上活泼,内容应该还是严谨的。尤其是学者在媒体上宣讲的形式,很容易让他们生长出说书的潇洒感,而媒体的放大效应所产生的观众的盲目追捧热,更让他们有意识无意识地对传统文化做一番片面化、猎奇式的宣扬,以进一步挑逗观众的兴奋点。葛教授说,大众把学术文化作为生活的娱乐,自然而然就能慢慢吸收文化的精华所在。但怕的就是让正需要吸收的大众,把娱乐当做传统文化的内涵,把戏说当做历史的本身。如果说传统文化只有以这种方式才能得到普及,那无疑是一种文化的悲哀。

    一方面,我们在对外向世界推介我们的传统文化,但对内,却放任对它进行肆意的恶搞,用猎奇、八卦的心态去解读历史。如果这真的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大家哈哈笑过就算完,可这是由孩子们尊敬的老师、拥有社会地位的教授在庄严讲坛上说出来的话,而收看的群体,恰恰又是对传统文化不太了解的人,那他们直接吸收的,就是经过曲解了的传统文化和玩世不恭的学术态度。

    韩国人、日本人甚至泰国人也读《三国》,也读《论语》,可是他们是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接触这些经典。在日本人眼中,中国传统国粹是“日本人教养的根干”,通过中国国粹来提高自身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日本舆论认为,中国国粹对于当今社会精神文化的动摇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而在韩国,传统儒教在韩国社会实际生活中起着某种调节个人精神需要和社会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经过韩国学者和大众的努力研究和实践,韩国很有可能率先在东亚各国中创造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的儒教理论和实践原则来。

    而在这些“教养的根干” “良药”的发源地,我们有些人却在这里以布道的形式将其恶搞,将学术娱乐化。如此这般,岂不让人笑话?

    写到这里,笔者不由想起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四不讲”。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陈寅恪作为一代大师,治学面很广,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他尚且有“四不讲”,而反观我们现在的某些学者,不仅是啥都讲,而且是啥都敢讲。他们似乎一通百通,跟万金油一样的管用,其实,讲究噱头、吸引眼球的欲念已经超过了普及传统文化的本意。

    我们必须相信,传统文化不该在普及的借口下被庸俗化,大众的审美情趣也未必就那么低下,传统文化也绝不会在庸俗化中得到发扬。我们只有抱着尊重传统文化的态度,不以狗仔队的精神追求对待传统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地将它的精华传承和普及。否则,一阵热闹过后,人们记住的可能仅仅是所谓“大禹的婚外情”。

(来源: www.ccdy.cn    作者:黄月)

(编辑: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