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奠先祖更要祭奠文化
雷振岳
清明节就要到了,全国各地的“祭祀文化”、“祭祀经济”也达到了高峰,不少地方祭祖活动空前活跃,“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此时笔者也有一个愿望,在祭扫先人的时候,是否也应该对已经流失的传统文化进行祭奠和缅怀呢?
这些年,在经济崇拜流行趋势中,一些地方的文化发展呈现青黄不接状况:图书馆破烂不堪、书刊陈旧,博物馆大门紧闭、商业化浓重,市县戏曲团基本解散、群众无戏可看。更有甚者,很多老祖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受到毁灭性打击,古老艺术后继无人。更令人遗憾的是,面对这种文化流失的加剧,一些地方政府应该担当的“拯救责任”并没有真正苏醒。因为拯救文化周期长,投资多,一些人宁愿在“经济性文化动作”中不遗余力,也不愿在“拯救”中费力气。
正如有人所说,“与其祭祀那些"活在我们心中"的文化先祖,不如悼念一下在现代化进程中"死掉"和将死的文化形态”、“有勇气祭奠死去的文化,才有可能唤回濒死的文化,阻止走向死亡的文化,给民族保留一些文化的原创性和多样性”。所以,笔者希望借助清明节这个庄严肃穆的节日,让我们真正将那些已经消失、正在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放到文化祭台上,反思我们曾有过的文化意识淡化、文化发展中的“文盲化”和急功近利思维,反思我们冷淡文化、甚至忽视文化发展的痛心行为,得到真正的文化意识的觉醒和苏醒。
祭奠死去的文化,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拯救,尽量将受到冷落的文化放到令人尊敬的地位,为各种文化拯救出台实实在在的举措;要纠正过分的“文化投机”行为,摒弃文化发展中过分浓郁的赚钱意识和商业化意识,真正让文化高雅起来;更要通过这种祭奠,怀想那些丰厚的文化滋养,就像对待先人一样膜拜文化、敬仰文化。
当我们真正将文化放到精神幸福和国家软实力的高度,并且借助这种祭奠和反思唤醒文化发展意识的时候,人们期待的文化峥嵘才能得到真正回归。
(来源:人民网-中国新闻出版报)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