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5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   立夏 立夏
浪唢呐,闹东村――庆阳唢呐在北京市朝阳区东村农民剧场演出
作者:703 创建时间:2008-01-28 11:12:00

 

浪唢呐,闹东村

――庆阳唢呐在北京市朝阳区东村农民剧场演出

    本网讯 2008年1月25日晚,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乡的农民朋友们在自家门口的一个具有先锋特色的现代化小剧场内,欣赏到了一场由千里之外来京的农民兄弟的精彩演出。这就是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区委区政府在北京首个农民剧场“东村剧场”联合举办的“浪唢呐”演奏会。演奏会上,三十多名来自甘肃庆阳的农民乐手激情献艺,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百花迎春》    摄影:丛玲玲


    演出内容包括《浪唢呐》、《大摆队》、《粉红莲》、《打夯歌》、《鬼推磨》、《百花迎春》等14首富有代表性的曲子,每种曲牌都有充满民间特色的故事来源和特定的演奏场合,比如“鬼推磨”属于筵席曲牌,曲牌名源于贫困人家买不起牲口推磨,无奈之余极富想象力地希望鬼来帮助推磨;“浪唢呐”则是乐手接到需要唢呐手的邀请后,用唢呐通知同伴的曲子。其中表现喜庆欢快之情的《百花迎春》于1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参加了2008年中国文联春晚节目录制,将于正月初三在央视一台播出。由此可见,庆阳唢呐的文化价值不仅表现在音乐的独特性上,而且表现在其内容的延伸上。


《粉红莲》   摄影:丛玲玲

 
    庆阳市西峰区位于陕、甘、宁交界地带,是庆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西与庆阳市的合水县、镇原县接壤,南北与宁县、环县、华池、庆城县毗邻。庆阳西峰唢呐是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经历代艺人不断加工传承至今,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庞大的演奏队伍、丰富的民俗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成为我国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的乐种。据《庆阳府志》记载,在明代既已广泛流传。从清代开始逐步成熟,至民国达到兴盛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又有了新的生机。“文革”期间被当作“四旧”扫除,陷入沉寂期。上个世纪70年代末,文化部门开始修撰集成,进行挖掘抢救,为复苏期。八十年代初至今为振兴变革期。现在的庆阳唢呐艺术以西峰为中心,分布在周边庆城县、环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及镇原县部分乡镇。仅西峰区就有唢呐班社31个,从业人员286名。该乐种的表演形式有“大件”组合与“小件”组合两种。一般乐手都能掌握两件以上乐器,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可随意调动。庆阳唢呐曲牌丰富,韵味质朴,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经普查后采录的传统乐曲有一千二百余首,编入《庆阳地区民间器乐集成》的达496首,这些曲牌按源流沿革可分为器乐化程度较高的传统曲牌、民歌变奏和地方戏曲曲牌三类。经西峰区人民政府申报,庆阳唢呐艺术于2006年被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演员与来宾合影      摄影:张乃锋


    把淳朴、豪放的唢呐艺术与以为农民服务为宗旨的剧场结合起来,是此次演奏会的一个亮点。东村剧场的建设,是北京市、朝阳区政府为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丰富农村与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作的一项重要举措。该剧场位于朝阳区三间房乡一处废弃的木材加工场院内,是在北京市文化局、朝阳区文委、区农工委和三间房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朝阳区文化馆负责建设的。所在院落占地2000平方米,包括符合专业小剧场的标准的大厅和作为数字影院放映厅的小厅。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介绍,在这里开办农民剧场,主要是因为这里地处城乡接合部,当地有村民一万多人,外来人口两万多人,潜在观众比较多。剧场的演出定位主要针对的就是他们,演出全部免费。有些农民自排自演的戏剧没有地方演,这里会为他们提供免费舞台。此外还会请专业院团甚至外国交流团体把自己的作品拿来给农民品鉴,所需经费全部由政府部门负担。


东村剧场    摄影:丛玲玲


  把在农民中逐渐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另一种现代的方式归还农民,使之在萌发的土地上继续拥有生存的空间,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的建立等。这种在农民居住地开设剧场,举办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撰稿:丛玲玲,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