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
暨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研讨会召开
研讨会开幕式
本网讯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市文化局、中共晋江市委、晋江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共晋江市委宣传部、晋江市文化体育局共同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暨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研讨会”,11月1日至3日在福建省晋江市举行。文化部副部长常克仁、社文司巡视员周小璞;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王耀华、文化厅副厅长陈朱;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泉州市文联主席熊志强,泉州市文化局局长龚万全;中共晋江市委常委、书记杨益民,晋江市人民政府市长李建辉,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中国剧协的专家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理论家、戏曲表演艺术家、柯贤溪先生的家属等近二百人参加此次会议。
此次研讨会以独具特色高甲戏流派――柯派丑行的传承和发展为例,旨在探索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确认和保护”、“区域文化生态与地方戏曲流派传承、剧种保护”等工作实践和相关理论问题。
晋江作为闽南文化重要的传承区域,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别是传统戏剧,形式多样,大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中高甲戏作为闽南文化的组成部分,与闽南民众的信仰、人生礼俗等密切相关,时至今日在福建、台、港、澳及东南亚诸国的闽南人聚居地区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2003年2月,晋江市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戏剧之乡”。2006年5月,高甲戏入选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文化遗产日”期间,文化部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包括晋江在内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传承人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是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保护原则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共识。传统戏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其传承人的确认、保护,已成为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就传承人和文化生态保护的问题做了见解独到的论述。
学术研讨之余,会议主办方还特别为与会专家学者安排机会亲自体验了闽南文化的特殊魅力。
折子戏――公子游剧照
金魁星剧照
独树一帜的柯派丑行
以柯贤溪为代表的高甲戏柯派丑行是高甲戏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柯贤溪,著名的高甲戏表演艺术家、教育家,1907年出生在晋江英林沪厝??,10岁开始从艺,在八十余年的舞台实践中,塑造了众多妙趣横生的丑角形象。柯贤溪在精通所有男丑表演的基础上创造了女丑表演艺术,使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更加丰富和全面,开创了高甲戏表演艺术的新纪元,成为高甲戏主要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不仅在闽南地区拥有广泛的观众基础,而且在福建乃至全国戏剧界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柯贤溪根据性别、年龄、职业、身份和性格特征,创造出的完整的丑行表演体系,为丰富中国戏曲丑行艺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研讨会期间,由晋江市高甲戏剧团为与会代表献上了三场精彩演出。
传统拜师仪式
独特传统的拜师仪式
会议期间,柯派弟子还举行了一次传统的拜师仪式。与会代表和众多媒体记者共同见证了这次传统的“拜师礼”。
拜师仪式从厅堂的布置到仪式过程完全依照传统方式进行。在丝竹细雨乐中,柯派高甲戏丑行大师柯贤溪的第一代传人、国家一级演员、原晋江市高甲戏剧团副团长赖宗卯,收两位年轻演员卢文雄、庄伟国为徒。
实地考察闽南文化生态
11月3日,与会代表赴晋江安海镇,考察闽南文化生态。
安海镇民间祈福穰灾的游行活动
(编辑: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