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为何频频拒绝“申遗”
新华报业网讯 近日,我省又有85个省级非遗项目向文化部正式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我省已拥有123个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其中包括37个国家级项目,数量在国内名列前茅。然而,记者采访时发现,不少拥有传统工艺的老字号企业却因为种种原因,拒绝申报非遗。
久负盛名的扬州酱菜是传统名特产品,扬州三和四美酱菜有限公司则是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之一,但是,扬州酱菜至今还没有申报任何级别的非遗项目。听说记者要采访此事,该公司负责人刘书记立刻以一种很警惕和抵触的口吻问记者:“你不是想动员我们申报非遗吧?”在记者解释后,这位负责人又以各种理由推脱记者的采访,并几次挂断记者的电话。最后他表示,有关申报非遗的事,公司目前还没有考虑,不便发表意见。
我国第一家化妆品企业扬州谢馥春化妆品有限公司,也是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该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目前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非遗申报工作暂未排上日程”。
事实上,诸如扬州酱菜、扬州谢馥春这样拒绝“申遗”的老字号企业为数不少。扬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负责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管世俊回忆说,2005年国家级非遗申报时,当地召集专家开会选择了大约20家相关企业单位进行动员,但最终参与申报的只有9家。2006年申报省级非遗时,虽然改进了动员方式,但效果同样不理想。特别是商贸系统,当时动员了很多家适合申报的企业,但最终申报的也不过4家。“我省其他地方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企业望而却步?“从我省各地反映的情况看,企业不了解非遗、不愿申报非遗的情况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民间作坊或小型企业,怕在申报非遗过程中泄露技艺,从而放弃申请。其实,这些顾虑是多余的,申报非遗并不涉及核心技艺;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大中型企业,更倾向于利用自身能力来保护传统技艺。”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杨树发介绍说,非遗保护的主要对象是那些濒危的项目,但前提是自愿。他同时表示,对于大量的老字号企业来说,应该有积极保护的意识。
管世俊则认为,这些老字号企业不愿申报非遗,除了企业负责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认识不够,更重要的是,政府无法投入足够的财力、物力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让很多企业感觉“见不到回报”。目前我省用于非遗保护的资金投入是每年400万元,这对于我省庞大的非遗保护工程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此外,申报“成本”也“吓退”了一些老字号企业。据管世俊介绍,一个项目申报成功前,至少需要花费1-2万元左右,此外,搜集相关材料、撰写文本、制作宣传片等等,也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这对于一些经营情况本就不太好的企业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申遗对老字号企业真的“没什么好处”吗?同样是名闻遐迩的地方特色产品,江苏恒顺集团有限公司的镇江香醋酿制技艺早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李美兵告诉记者,在申报非遗前,公司就已经意识到同行业中一些老的工艺在流失,因此通过返聘退休工人和宣传香醋的传统工艺等方式,加强了对传统工艺的保护。2005年一得知可以申请非遗,公司便积极参与。李美兵表示,获得非遗荣誉之后,明显感觉到企业在市场开拓和产品的知名度上上了一个新台阶,尤其是出口到国外市场,有很多人会因为“非遗”购买香醋。
江苏洋河集团技术中心的陈部长也表示,虽然公司对传统酿酒工艺已有一套较完善的保护措施,但申报非遗不仅仅出于技术方面的考虑,更多的是看重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品牌的提升作用。而这一点要能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才能“见效”,所以洋河虽然去年才进入市级非遗名录,但今后将一步步走下去。“尽管这些无法用具体的数据来衡量,但它对企业的发展肯定有一定作用。”扬州漆器厂厂长助理张长陵的话说出了已经申报非遗企业的共同感受。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申报非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当然列入国家或省级非遗名录并不是唯一的保护途径,所以只要保护得好,不一定强求企业申报非遗。
(新华报业网-江苏经济报,作者:陈璟 杜颖梅)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