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国6处世界遗产被亮黄牌”等不实报道
国家文物局表示 我国没有世界遗产被列入濒危名录
中国文化报:这两天,正当人们为我国“开平碉楼与村落”和“中国南方喀斯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高兴的时候,有媒体报道说,我国三江并流、故宫、天坛、颐和园、丽江古城、布达拉宫6处世界遗产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亮“黄牌”要求整改,主要原因是三江并流周围生态破坏严重、布达拉宫周围大修之后破坏整体环境、故宫天坛等大修与国际要求不符合,等等。一时间,“我国6处世界遗产被亮黄牌”“故宫等世界遗产进入濒危名录”等不实消息不胫而走。国家文物局近日专门就此事进行了说明。
国家文物局表示,评估是遗产监测工作中的一项,世界遗产大会每年都会对部分世界遗产进行评估。评估以遗产申报时的真实性为标准,对与真实性不符的,要求遗产所在国进行说明,经过大会讨论,提出整改建议,所在国要在规定时间内整改并接受验收。本次世界遗产大会共审议了包括中国三江并流和丽江古城在内的100多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而故宫、颐和园、天坛、布达拉宫只是被提及而未进入审议程序。中国遗产在“世遗”大会上被提及,说明中国的遗产受到世界关注。遗产在第一次被评估时,提出的整改时间是根据工作内容而定的,有时是一年,有时是几年,但在此期间,每年大会都会要求遗产所在国提交工作进程报告,并进行审议。因而,评估的次数与遗产保护状况的优劣没有必然联系。
国家文物局表示,将遗产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仅仅是其中一个阶段,而对遗产进行监测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1998年2月,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了审议缔约国定期报告的决定,每6年对各个地区轮流监测一次。在接到举报某处遗产保护存在问题时,委员会也会对该遗产进行检查,并请遗产所在国进行说明,必要时还会派人进行实地考查。本次大会结束后,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尽快组织一个由世遗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中国国家文物局组成的监测考查组,对丽江进行实地考查,并提交报告。
国家文物局表示,我国世界遗产没有进入濒危名录。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将某些国家的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不是出于处罚的目的,而是为了唤起该遗产所在国和整个国际社会的注意,使大家重视即将到来的危险,从而尽快采取措施拯救这些人类瑰宝。遗产被列入“濒危”后,遗产委员会将制定一份修缮计划并及时跟踪实施,遗产所在国可以得到世界遗产基金会的援助,国际委员会将启动紧急程序保护濒危项目,文物保护专家也会及时解决专业技术上的需求。显而易见,进入濒危名录其实也是一种保护。智利的亨伯斯通和圣劳拉硝石采石场遗址就因其面临的危险境地,2005年在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同时就登上《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而这也是智利政府的意见,因为他们希望该遗产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对于濒危的遗产,如果所在国能按期恢复该遗产的原貌,则可以摘掉“濒危”的帽子。只有不能按期恢复者,才会最终遭到除名的惩罚。
国家文物局还指出,作为一个举世公认的文化遗产大国,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走过了光辉的20年,较好地履行了为全人类保护好珍贵文化遗产的职责并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在承担起不断丰富和推进全球世界文化遗产事业责任的同时,我们更加重视履行保护的职责。在2006年底召开的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国家文物局提出要以世界一流的管理保护好世界一流的遗产,并以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和服务为标杆,促进和带动我国整个文物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今后我们将不断加大依法保护管理的力度和保护规划的实施力度;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学科理论研究,不断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强化监管机制,建立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动态监测体系;加大对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遗产地的管理力度,对《预备名单》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国际合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多方位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彻底扭转“重申报,轻管理”的局面。
6月29日,世界遗产委员会经过激烈讨论后认定,由于阿曼将“阿拉伯羚羊保护区”面积缩减了90%,这一保护区已名存实亡,不再符合世界遗产的标准,因此决定将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护区”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这也是世界遗产委员会首次将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除名。专家指出,这一活生生的教训告诉我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不等于进了“保险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