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4-24   星期四   农历三月廿七   谷雨 谷雨
中国珍稀剧种研讨会在京召开
创建时间:2007-06-11 12:01:53

中国珍稀剧种研讨会在京召开

  本网讯 2007年6月5日至9日,适逢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稀有剧种展演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政协礼堂连演四场,来自福建、山西、广东、河北、四川、贵州、青海等省的27个剧种的27出经典折子戏片断亮相京城舞台。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欢迎。

    6月7日,借助展演活动在首都各界取得的良好社会反响,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统戏剧研究保护和继承发展的专题研讨会。出席会议的领导和戏剧界专家有王文章、郭汉城、刘厚生、曲六乙、曲润海、余从、周育德、王安葵、张庆善、田青、刘祯等70余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召开此次专题研讨会,目的在于进一步从理论层面上探讨有关问题,为我国保护和研究包括传统戏剧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会上,专家们将就四个方面的议题展开讨论:其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文化振兴;其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与意义;其三,传统戏剧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其四,民间小戏、稀有剧种的研究与保护。

    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各项工作的逐渐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理论建设相对薄弱的问题日益显现。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传统戏剧,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冲击。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所作的统计中,中国戏曲剧种从50年代统计的368种,到80年代初的317种,再到2005年统计的200余种,半个世纪减少了将近百种。除去统计数据的失误和以专业剧团作为统计标准所带来的数据上的影响外,如果考虑到剧种个性的流失,衰亡的剧种实际远远超出百种。这一现象在稀有剧种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过去,学术界对稀有剧种和民间小戏不太重视,相关学术研讨会也很少将其纳入讨论和关照的范畴,然而,稀有剧种、民间小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娱乐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民间小戏来说,它是中国戏曲最常态的表演和范式,目前,民间小戏演出活动多处于自发状态,而且因为它的形式及欣赏对象、流行区域范围等,其在现实社会中的生态境况比大戏、本戏还要严峻,小戏与小戏剧种的濒灭也十分令人担忧。戏剧界此次高规格的学术会议,重新审视,甚至肯定稀有剧种和民间小戏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提高人们的认识,改善和提高稀有剧种和民间小戏的生存境况将发挥积极作用。

    作为我国唯一的一所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科研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直重视并积极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遵循这一宗旨,戏曲研究所先后承担和开展了昆曲艺术、京剧艺术、全国剧种剧团调查、全国剧种音像库建设等重要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与地方合作举办了目连戏、弋阳腔(高腔)、四平腔等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继续秉承关注民族民间文化的传统,注重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充分利用自身雄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实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的又一新举措,是在以往工作基础上的一种思想观念和实践行动方面的良性延续。

(编辑 张乃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