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文化三大亮点:揭示文化新生面
人民日报(记者刘玉琴):2006年,对中国文化来说,颇不寻常。这一年,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波澜壮阔的起伏,但中国文化的根根脉脉和浩繁谱系却透出无限生机。从传统到现代,从现实到理想,文化的巨大价值和创造力越来越呈现出清晰的表情。文化从未像今天这样与百姓生活如此亲近。
“非物质”勾画守望风景
2006年春节,北京的大街小巷一改多年的沉寂,重新响起清脆的鞭炮声。“传统的年又回来了”,许多人欣喜之余,开始预测明年或几年之后,买年画、扎灯笼、糊风筝有可能再次成为百姓生活的一景。
伴随着辞旧迎新的声声鞭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幕轰然拉开。大街上的招贴画,地铁里的广告牌,各种媒体的强势刺激效果,“非物质”成为2006年炙手可热的流行语。人们可能并不一定知道“非物质”的确切涵义,但这并不妨碍“非物质”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将这一年说成是“非物质”年应是实至名归。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很多年,但是一直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开始露出灿然脸庞。其后几年,古琴、新疆木卡姆、蒙古长调相继入选,尤其是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文艺晚会、中国首次确定文化遗产日等三项声势浩大的保护活动,终让“非物质”名声大振,老百姓耳闻目睹了芳姿芳容。
成果展一直持续了33天,参观的人数超出想象,多达35万人次。传统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技能、民俗活动、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以及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在内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令观者大开眼界。全国30多位民间工艺大师竞展绝活,泥人、唐卡、皮影?D?D民间文化的鲜活绚烂尽收眼底。人们惊叹:“我们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好家底!”全国各地的“非物质”保护活动同样此起彼伏,风生水起。
昆曲,古琴,泉州南音,少林功夫,侗族大歌,彝族海菜腔?D?D几场“非物质”文艺专场晚会,也让“非物质”不胫而走。自然纯朴天籁之音仿佛不经意间悠然飘荡人间,令人心动。
去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社会各界更是释放出空前热情,举办论坛,很多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文化遗产网站开通,全民关注与参与度创下新高。
2006年,“非物质”大事小事不断,着着实实红火了一把?D?D国家级名录体系建立,保护中心挂牌,中国当选为由18个国家组成的首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成员等等。“非物质”保护节奏鲜明地进入到全面整体发展阶段。展望2007年,唤醒文化记忆,自觉守望将同样成为百姓生活中的一景。
“原生态”唤起保护热情
“原生态”在2006年也是个十分惹人的字眼。从极为陌生到可以脱口而出,人们与原生态没有经历漫长的磨合过程,仿佛只是转瞬之间跃入人们的视野,成了点击频率最高的热点名词。
对原生态的解释有多种版本:“原汁原味”,“一切在自然条件下生存下来的东西”等等。不论哪种,肯定都是指回荡在田间地头、大山草原的“草根”艺术。原生态最初的出场是在自然生态领域,尔后被引入艺术领域。由于其自身的“环保”特质,原生态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以至瓜果蔬菜、风景名胜、旅游、房产、诗歌等都扯出了原生态大旗。
从轰动海内外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到央视“青歌赛”首次增设原生态唱法比赛,从话剧《白鹿原》原生态作品音乐会,到第十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晚会原生态歌舞为主打,原生态的音乐歌舞忽如一夜春风来,引领了都市文化新时尚。
当然也引起人们的深思。有论者认为,原生态音乐歌舞是具有某种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现在被人为地置于大众视线的最前端,生硬地挤入市场洪流之中,容易被商业运作以及旅游经济等弄得扭曲、变形,失去民间文化的本来面目。原生态应该继续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承袭和传唱,否则会变得不伦不类。
更多的人认为,对原生态艺术抢救是第一位的,先把好东西拿出来示人,为之“输氧”,让它活下来,然后才是保护,最后才是发展。原生态借助传媒的多维平台,以最直接的方式,最鲜活的场面,引起了人们的热切关注,这对原生态保护是个福音。
不管怎样,从千篇一律的流行文化中脱颖而出的原生态,使我们看到长期被忽略的地域文化的光华。这种文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变得越来越稀疏,甚至濒临消亡。保护与传承、监管与引导,是今天的当务之急。所幸大家对此已达成共识。
“文化创意”岁末走红
继“非物质”、“原生态”的芳名全年飘红之后,“文化创意”一词因岁末文博会的举行悄然走红。
文化创意指一种新的思想,这种新思想能够被转变成现实,文化的创造精神穿越其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创造精神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文化创意”今年不容置疑地走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成为蓬勃兴起的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文化创意产业的提法虽然刚刚出炉,却迅速成为文化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近日浮出水面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蓝图告诉我们,北京正着力建设“创意之都”,重点打造出版发行、文艺演出等8大文化创意区和产业中心。创意产业已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
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10年增加至1000亿元。
此外,上海的“十一五”规划中,创意产业也成为重点,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时尚消费等创意将为上海的经济增长加大马力。深圳、杭州、成都、南京、青岛等城市紧随其后,纷纷将目光聚焦这一具有巨大空间的新兴产业。
文化创意不只是一个名词的风行,更意味着创造精神的觉醒,自主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意味着中国政府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的巨大努力。
仅仅几年前,还很少有人意识到国家的经济命运与文化创意产业会有多大联系,但今天,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有创造巨大经济财富的真切现实,更成为文化发展的国家级战略,并将逐步提升百姓生活。
创新离不开观念与科技,尤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资源与支撑。在充满高科技含量的文博会上,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仍唱主角,这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依托。
2006年,保护“非物质”,抢救“原生态”,似乎都在为文化创新积蓄能量、提供支点。可以想见,站在传统的肩膀上,中国文化将创造出一片新景观。
2007年,不论是“非物质”、“原生态”,抑或是“文化创意”与新兴的文化热点,想必仍将叠映着中国文化绚烂的过去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