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出版
――首发座谈会发言摘要
随着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陆续被列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全面的整体性阶段,保护工作的实践呼唤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中国艺术研究院的8位学者,经过两年时间,撰写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这一重要著作,并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日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文化艺术出版社举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首发式,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及国内文化研究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首发式并进行了热烈座谈。现将部分发言刊发如下。
周和平(文化部副部长):
华夏文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所以绵延至今,重要的就是,我们没有中断文化传承。传承一方面是通过精英和典籍来传承。中国有修史传统,各个朝代都修史。历史事件被整理、记载下来,形成了民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是民间文化的传承。民间、民俗形式存在的文化生动而鲜活,是整个中华文化传统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民间文化的整理和记载工作,早在春秋时代就开始了。《诗经》实际上就是把民间非常丰富的诗歌进行了整理,最终成为经典。即使在上世纪所经历的战乱年代,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段时期,但仍然有很多的文化学者对存在于民间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整理。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改革开放以后,全球化进程加快,那些产生于农耕社会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面临着消亡的严峻挑战。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大家对于文化多样性认识的加深,人们的文化自觉性越来越强。在专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呼吁、努力下,政府逐步加大了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力度。2002年,文化部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以后随着工作进程逐步地与国际接轨,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同时国家从2006年开始规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礼拜六作为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日,目的就是唤起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这些活动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6年国家公布了第一批518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随着国家名录的公布,各地名录体系的建设工作步伐加快了,许多省份已经公布和正在准备公布本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国的这些活动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们积极参加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相关工作。中国是比较早加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2006年6月27日又高票当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成员国,而且2007年5月下旬,政府间委员会的会议将要在中国召开,我们的工作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理论准备的不足。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非常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工作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认识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宽。比如说我们过去讲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类的比较多,那么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又拓展到工艺、民族医药等等领域,它涵盖的方面越来越宽了。一方面工作在不断推进,一方面感到理论上需要加大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在这种形势下出版,适应了工作的需要。因此,我觉得这本书的出版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它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理论上系统地做了一个全面梳理,可以说是国内第一本这方面的著作。全书八章,从导论、概念到价值、分类,包括保护方法都写得非常好。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注重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体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这个思想方法和认识过程。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对于当前的工作是一本管用的书,帮助我们理清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一些不全面的认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它的发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宣传作用,让大家了解它,了解它的内涵、保护的工作方针,了解怎么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它也是一本很好的教材。据我了解,有几十所大学都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课。而现在的情况是,没有很好的教材。这本书应该说作为大学教材也是适合的,理论比较全面,也易于理解。
万事开头难。这本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开了一个好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的时间还不长,所以理论上也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探讨,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去研究。希望全国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同志、理论工作者、专家学者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研究的力度,能够使更多的成果问世,提供给我们的读者,提供给我们的实践工作者,以加大理论对我们工作的指导力度,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沿着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不断地取得新的成果。
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首先回应了时代的呼唤,有严整的建构,有学理的创建,既是基础理论建设也是对策性研究的一部好书。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对象虽然在不同时期都有所关注、保护,但是从来没有成为一个体系,没有从现在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进行总体性观照。所以这个词的出现不仅是一个最近的事,而且是全新的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整体性的视角来观察这样的对象,问题的提出首先不是从理论建设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也不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来的,而是行政的、国际性的。现在,无论是从中央到地方,大家都非常关注,政府与广大民众彼此互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本书应运而生,回应了时代的呼唤。
其二是回答了现实提出来的重要问题。本书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能够启发大家的思考,有很多学理性的发现,同时又满足了实践需求,这是这部书的贡献。特别是在最后有相当重要的一章,关于保护的若干基本问题阐述得详尽而且很深入,对于我们的启发相当大。我觉得正像几位谈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牵涉面非常广,关系重大,不仅关系到我们现在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同时也关系到整个文化战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作出现实的、实际的回答,将影响到我们评价昨天的历史,同时也影响到对明天和未来的判断,关系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关系到人类未来建设。在这样一些问题上,本书有比较深刻的阐述。前四章多半是在学理上建树比较多,后四章在实践问题上作出了更切实的回答。思路清晰,对于问题的认识是深刻的,回答了现实所提出的问题。
其三,本书内部结构严整。一个学科之所以能够独立成为一个学科,首先要有自己的特殊对象,要有自己的内部结构,要有自己的特殊功能、特殊方法,和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文化遗产学的基本的原始面貌,所以说这是学科建设的一个基础性的著作。同时它又有一个比较大的国际背景,不是闭门造车,是从理解整个人类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和前提下,来讨论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建构是严整的,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其四,《概论》综合了已有成果,又在许多地方成一家之言。比如说在定义方面,除了叙述了各家定义,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分类问题上,没有拘泥国际分法,而是根据我国实情,提出了自己令人信服的分类。这部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国际学界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国际上目前似乎也还没有一部成熟的这类著作。概括起来说,这是一部好书,既是基础理论建设,也是对策性研究的一部好书,回答了现实所提出来的一些重要问题,有学理性的创建。
田青(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
北京的一家媒体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原生态都列为2006年文化界的十大热门词汇,主要原因是社会发展到了一个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这种热也反映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更明显地感到理论的滞后。所以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及时地填补了这样一个空白,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本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严肃的探讨的产物。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学术上的严肃性。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那种热情和感情,在这本书里基本被过滤了,而更多的是一种学理的探讨。我们现在正需要这种东西,一种踏踏实实的没有哗众取宠之心,而有探索真理精神的这样的书。很多问题的提出非常有针对性,而且在今后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说在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问题的时候,明确、尖锐地提出来最大的危险就是建设性的破坏和保护性的破坏,这是有的放矢的。很多地方官员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解错了,认为就是破旧立新,拆旧房子,把老的祠堂、老的宅子赶紧建成一模一样的砖房。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它?怎样保护它?听起来简单,但的确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尽快改变理论滞后的状态,把宣传从口号变为学理上的研究,把学术研究成果迅速变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这本书迈出了扎扎实实的第一步。
作为一个概论,由于它的篇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更不可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但是这本书奠定了一块基石,给我们以后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工作开了一条路。中国艺术研究院招收的研究生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课,这本书的适时出现也为专业的开设提供了一本适用的教材。
邢莉(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
时代呼唤理论。保持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文化传统,成为全世界所有发达和不发达国家的共识。在这种共识下,人们幡然醒悟。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是什么?人类已创造的文明和将来的发展、生存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另外,本土也在呼唤理论。我们在过去的教科书中、在典籍中、在大学的讲堂上,很少有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对民间文化的认识也是相当薄弱的,现在被重新认识。但是在重新认识的时候,确实又面临着很大的转折,很多文化在消失,很多文化在重构。比如说鄂温克是我们国家唯一的狩猎民族,这个民族现在已经完全实行了生态搬迁,就是生态移民,已经从驯鹿的生态环境中搬下山来了,他们的文化确实消失得非常快,对他们的生态移民到底怎么进行估价?
这本书很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它在理论的构架中有力地结合中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符合保护文化多样化的重要理念,不仅注意到汉族,对很多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关注。文化的多样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回应。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占全世界的很大一部分,这实际确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很重要的地位。本书通过举例、评价、梳理,提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以及怎么样为世界的多元文化作出贡献。
张旭(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司长):
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的确可以称为奠基之作。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开始,一直到工程告一段落,通过建立名录、普查,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短短几年时间,引起社会普遍重视。但是,按社会上说法,现在词汇很热,却少有认真的思考。而这本书做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能够整理我们这几年所做工作的思考。某种程度上讲,也是集中了我们很多专家在多年工作基础之上所积累的一些学术成果。当然,它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有它自己的独立见解。能把一件事情综合起来、系统化,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种奠基、一种开端。
另外,它是在以前积累的基础之上,吸收很多专家的学术成果基础之上诞生的,也是在我们红红火火的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诞生的,应该也是得益于我们现在人文学科的一种复苏。因为我们知道,人文学科比较吃香的时候,应该是农业社会时期,中外都一样。而工业化到来之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逐渐取代了人文学科的地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遭遇困境,开始寻找突围,研究自身精神上的问题的时候,人文学科才开始复苏。我们的社会、大众非常需要人文的滋养,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认为我们应该有一些新的学科创立。在“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里,明确地讲到,国家要扶持社会科学方面的新的学科的建立。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我们在新建学科上初露的端倪。
随着学术成果的不断增加,以及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不断把我们的基础夯实。看到这本书,我有这样一个感觉,它是一本理论的书,又是一本工具的书,非常实用。在这本书的基础之上,可以分拆出来一些问题,在某一方面继续强化、继续完善。中国艺术研究院无论是在科研上,还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上,还是在人才的培养上,都做出了很多的工作。我代表社图司对艺术研究院表示感谢,同时对这本书的出版也表示祝贺。
曲六乙(中国文联戏剧家协会研究员、中国傩戏研究会会长):
本书理论的系统性、前瞻性、深刻性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一是表明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上,我国学术界已经从理论落后走向理论前沿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第二,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方面,这是第一部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著,我预感到它会在世界上产生较大学术影响。在这之中,有很多是值得我们中国学者骄傲的理论。特别是论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方面,在谈到一般人们公认的价值之外,它特别提到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和谐社会与促进和谐文化方面巨大的价值,这一部分确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如何能把自己的理论与当前中国的实际和中国两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实践结合得更好,这恐怕是一个课题。如果这一部分能够做到很好的话,那么这部书从理论到实践,对于今天这方面工作的指导意义会更深刻、更有价值。另外,这本书在理论上具有一种胆识,就是不回避我们在过去常常避开的宗教文化、祭祀文化。一些人对这些文化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妨碍了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工作的推动。本书把巫术作为古代原始文化的一种有价值的传统文化遗产,这就符合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观点。这部著作的出版、这一系统的建立,会成为我国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面可敬佩的贡献。
(转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