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运用中秋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
----来自文化部“中秋节――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专家座谈会”的声音
月饼越做越大,几千年的习俗和传统却越来越稀薄。在这个观念与物质一样日新月异的时代,留住传统节日,追寻民族文化的流变,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呢?9月22日,文化部就此举办了专家座谈会,会议由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副司长屈盛瑞主持。
中秋节在文化学上的意义
刘锡诚(中国文联研究员):
中秋节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朝历代始终没有中断过,可谓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节日。直到今天,中秋节仍是民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尽管如此,中秋节的习俗和文化意义却是在不断流变。以往每至中秋,都在院子里供奉神灵,进行“拜月”的仪式。后来,这种祭神的意义逐渐淡去,今天,中秋节具有了更深层的文化意义,就是团圆。无论小家庭,还是国家或民族,这种强调团圆的意义成为了中秋的文化标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至中秋,能回家的都回家,不能回家的也都在思念家人,思念家乡。
宋兆麟(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中秋是一个秋天的节日,在古代,在这个丰收的季节要感谢上苍,要阖家团圆,因此又称为“团圆节”,因此,保护中秋文化传统,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旭(文化部社图司司长)
在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公布的今年,讨论如何保护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对促进文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十分重要。中秋传统节日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过好中秋节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营造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祖国统一、民族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吴文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和谐、团圆等都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中秋节无疑承载了对这些美好价值的向往和追寻。中秋节最初强调拜神祭祀,感谢上苍保佑五谷丰收,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今天,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中秋节、春节等民族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不但可以促进文化繁荣,还能引导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深理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文化结构中,中秋节无疑属于阴性文化领域,具有较多的休闲娱乐的意味。其次,中国人强调比拟,往往以月比人生,月满则圆满,体现了对人生和自然的一种审美观。在中国文化中,中秋节可能是最广泛地体现浪漫情怀的一个载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秋天的月亮,皎洁明亮,发人思绪。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强调这样的审美观念,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赵书(北京市民协主席)
中秋节具有强烈的民俗性,同时具有浪漫的意韵,大量在过节时创造的艺术形象,成为我们民族美好生活的象征。
中秋节会被洋节“稀释”吗
祁庆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今天我们经常提起的传统节日危机,事实上不是洋节入侵造成的,而是我们自身文化传统断裂所致。在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对传统节日及习俗进行深层的认识。如中秋节,我国有30多个民族都有中秋节,各有特色,相对而言,少数民族保留了更多“拜月”的痕迹。其实,“拜”就是一种追求,一种向往,就是祈福,内中含义从古至今,也在不断转换。中秋的“拜”,就是对花好月圆的期盼。今天的月饼越做越大,中秋节所追求的文化意义却少了,这种“拜物教”的倾向,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周明(中国文联编审)
青年人喜欢过洋节,我以为主要是商家的炒作,对此,应该充分相信年轻一代自己的辨别能力,相信最终他们选择的是一种对美的追求。毕竟,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积淀,使我们每一代人的心灵深处都对自己文化传统有一种亲切感。
高丙中(北京大学教授)
有这样一种认识,在中国古代,人们生活追求的是优雅、风格和美好的品德,但近代以后,世风日下,许多无德之人和无行之事层出不穷。这主要是由于面对发达的西方,我们失去了自己的价值评判。把什么东西拿出来说,何谓良俗、美俗,何谓恶俗,是需要甄别的。中秋节是一个具有浓情雅趣的节日,美俗极为丰富。在这个意义上说,过节不仅仅是娱乐、好玩,还是在重温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自我的一个内在提升。
如何让中秋节过得更好
张庆善(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让中秋节具有更多的文化、教育意义。关于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保护,立法应该是一个最好的基本方式。
宋兆麟
中秋节是一个文化含量极高的传统节日,除了一般的吃月饼、赏月看花等习俗外,各地都有风格迥异的中秋习俗,应该进行挖掘整理,这对保护和丰富中秋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要。
周明
保护传统节日文化是一种文化重建,应该注重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中秋不像春节那样热闹,却最富文化含量。首先,中秋即“仲秋”,是在一个月的最中心的日子,强调的是一种中庸和谐之道;其次,秋季是一个成熟的季节,但我们的中秋节却不需要手舞足蹈,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在中秋节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从容、沉静;第三,中秋节所代表的意境是一种美。历史上提及月亮的诗歌数以万计,其抒发的情感,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极有意义。
屈盛瑞(文化部社图司副司长)
这次座谈会的举行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精神,积极引导社会过好传统中秋佳节,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培育和谐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推动社会繁荣发展。应该结合各地风俗习惯,通过举办传统中秋节日、专家讲座、展览和展演等节庆活动,引导青少年认识、热爱我们传统节日和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对节日历史、节日民俗等的介绍,使中秋节庆成为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盛会。
(本文由本报记者陈彬斌根据会议发言整理,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
(转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