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国务委员 陈至立
各位专家、同志们: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座谈会。座谈会开始前,我观看了展台上陈列的由已故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主编的多达200部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感到非常震撼、振奋和感动。丛书的完成和出版,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一项重大的基础性工程,必将对继承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建设先进文化产生重要作用。
在此,我代表国务院对这项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工程的全面告竣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这项学术文化事业的组织领导者、专家学者、编辑出版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编撰出版的20年间,中央和地方领导,宣传、教育、文化、新闻和出版等相关的部门和单位,特别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这一文化工程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大家围绕一个目标,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件大事,可喜可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整体问世,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充分显示了江苏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宏大气魄和战略眼光。南京大学勇于承担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动员力量、整合资源,经过2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为这一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作出了杰出贡献,值得全国高校学习。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数千年以来,无数先哲们以他们的智慧与劳动在中华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他们的理论创造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哲学智慧、社会伦理乃至审美取向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多以祖述原典取胜、训诂章句或历史文献形式保存下来。而由匡亚明同志主编的这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则是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总结研究的重要的学术成果。这一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学术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开展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教育,提高公民文化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我们党历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宝贵的遗产。”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传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就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优秀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挖掘和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今年3月,胡锦涛同志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产物。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我们研究、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有利的条件。今天,我们研究传统文化,就是要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更加协调,推进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一、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扩大我国文化影响力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研究传统文化,要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文化相互激荡。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教育和宣传,发掘其精华,提高全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让青年一代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了解几千年中华文明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中深厚的文化思想底蕴。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是历史与民族的灵魂。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思想文化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和谐世界的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的天人合一、和谐、和为贵等观念,不但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具有普世性价值,对人类文明进步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深刻哲理对于我们贯彻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恒久魅力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文化基础。
当今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局部动荡与冲突从未停止,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文明之间的冲突客观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胡锦涛总书记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构建和谐世界,必须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和而不同"是引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平、和合、和睦、和谐相处进而‘协和万邦"的普世原则”,深刻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意义,
我国传统和谐文化中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底蕴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世界具有其文化思想的继承性和必然性,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也让世界共同分享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不断提高研究水平。研究传统文化,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精华的历史。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魄,借鉴与汲取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要把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在研究中寻找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把握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脉络和方向。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以发扬光大,使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还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深刻缜密的思想转化为人们易学易懂、喜闻乐见的内容,通过广泛传播,内化为人们的精神动力和内在素质。
要很好地总结、借鉴《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编撰出版过程中为我们进一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留下的宝贵经验,提高传统文化研究的水平。《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编撰研究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原创性。许多惠泽学坛数百年的巨著,其功多在于集辑、提要诸方面,而《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则是经过数百名学者长期沉潜研究,著成的思想文化研究专著,展示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套《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规模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二是深刻性和系统性。《丛书》要求所有作者共同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认识入选的每一位传主,力求“从思想深处洞察其底蕴”,立足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从广阔的视野上加以实事求是的考察,做到“以评为主,评、传结合”,全景式地展现从孔子到孙中山2500年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由来,传播和演化的发展轨迹,又通过对传主思想内部多维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从总体上反映我国传统思维的发展走向,为深入、系统剖析传统思想文化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三是领导有力,持之以恒。这项组织活动本身就是一次全国范围内传统文化研究的大动员,其涉及领域之广、规模之大、参与人员之众、延续时间之长,实属罕见。“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和“《评传丛书》工作领导小组”则为支持和保证《丛书》工程的顺利实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高等学校是继承和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应该承担起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要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家,造就一批国学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学术骨干,要树立团结奋斗,集体攻关、协同作战的观念,树立精品意识,提倡学术奉献精神,鼓励理论工作者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钻研、严谨治学。南京大学在这方面开了先河,我们希望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者,尤其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也像南京大学一样,创造出一批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成果,为我国的学术文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希望同志们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本文为作者9月2日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整体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
(转自《文化传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