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普查管理系统软件培训班在京举办
摄影 董瑞丽
(本网讯)2006年9月14日至16日,受文化部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普查管理系统软件培训班”,同时向全国发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普查管理系统软件”。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七十余名代表参加培训,并领取了软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贯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相继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的建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3月26日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今天,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底工作,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已成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受文化部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从2005年开始筹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工作,并于2006年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之前,创建并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当前,为了配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开展,按照文化部的要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制开发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普查管理系统软件”,提供全国普查工作使用。
因为当前开展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以《普查工作手册》为基准,普查管理系统软件的研发,完全基于《普查工作手册》内容,保证了普查数据的规范性,便于各地区和国家对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同时,软件将普查手册中各项普查大纲的要求、内容变成直观的表格,为基层的普查工作者提供了方便。另外,软件设计也考虑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每项普查表格中留有充分的扩展空间。这样,在保证数据规范化的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
本次发放的普查管理系统软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一部分,主要功能包含“用户权限管理”、“普查管理”、“系统管理”、“帮助”四个功能模块。随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和需求,中国艺术研究院还将会陆续完善具有各项相应功能的子系统模块提供全国使用,最终将建成一个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管理系统,以便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保障。
为方便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者掌握和使用普查管理系统软件,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研发软件的同时,还组织力量编写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普查管理系统软件使用手册》,随软件一并发放给前来参加培训班的各地代表。(撰稿 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