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1-18   星期六   农历腊月十九   大寒 大寒
解读“苏州昆曲现象”
创建时间:2006-07-21 10:36:15

解读“苏州昆曲现象”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社会形成一股热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然而,面对浩繁无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何入手?如何保护?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极为迫切而复杂的问题。

  作为中国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昆曲的保护工作格外令人注目,也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从2000年开始创办中国昆剧艺术节,恢复虎丘曲会,到中国昆曲博物馆的建立,苏州昆曲传习所的恢复建设,一批昆剧演出场所的建立,再到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推出《长生殿》、《牡丹亭》巡演国内十几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无不造成轰动效应。而昆曲在旅游景点的演出、昆曲曲社的活动、昆曲在中小学校的普及,都扎扎实实地推进了昆曲的保护与弘扬。《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已被列入苏州市人大立法预备项目,将为昆曲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苏州昆曲现象,正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亮点。

  在第三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举办期间,记者采访了苏州文广局局长、中国昆曲研究中心主任高福民。苏州人精明能干、做事认真、力求完美的个性,集中体现在他的身上。也正是在他和他的同事们以及苏州各界的共同努力下,10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昆曲保护工作从细微处做起,一点一滴,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才有了今天的气象和格局。

  谈起昆曲保护,高福民颇多感慨。从最初摸着石头过河,到今天昆曲保护初见成效,苏州昆曲保护经历了艰苦的探索。

  2000年春季,面对昆剧演出市场相对清淡的局面,苏州市在文化部、江苏省委和全国昆曲界的支持下,担当起承办中国首届昆剧艺术节的重担。来自全国南北的“六团一所”以及中国戏曲学院、台湾昆剧团参加了展演。艺术节期间还恢复了苏州传统的虎丘曲会,海内外曲友云集,千人同唱。原本是一次艺术节,许多地方办完节日也就告结束,但苏州人不愿意花钱就买个吆喝!同年9月,在苏州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苏昆剧院与苏州电视台联合推出了昆剧电视星期专场,每周日和周一两次播出昆曲大戏、折子戏,受到市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苏州举办了庆祝活动及纪念苏州昆剧传习所成立80周年活动,并确立了苏州作为中国昆剧节的定点城市和在苏州建立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人把这又当成了一次机遇!如果说以往昆曲的保护更多地放在院团改革与增加演出的出发点上,这一次,他们则开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来看待昆曲继承保护,开始思考将昆曲保护作为系统工程来抓,逐步酝酿提出了构建昆曲保护“节”(中国昆剧艺术节和虎丘曲会)、“馆”(中国昆曲博物馆)、“所”(苏州昆曲传习所)、“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场”(昆曲演出场所)以及建立昆曲研究中心,申办中国昆曲学院,打造昆曲之乡和活跃曲社活动,举办昆曲电视剧场以及建立昆曲网站和昆曲演出传播、海外交流中介机构,制定昆曲保护法规这两个“五位一体”生态保护环境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苏州市保护、继承、弘扬昆曲遗产工作十年规划纲要》。

  客观地说,苏州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这是昆曲保护工作得以开展的一个前提条件。但有钱未必就能够办好事,花钱只买个吆喝甚至花了钱见不着动静的事情屡见不鲜。“五位一体”说起来简单,但要一项一项落到实处,却需要智慧、耐力与勇气。就以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的建设来说,它既是保护的关键,也是保护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剧团在当下的生存状态人所共知,何况昆曲这样的高雅艺术形式,所谓曲高和寡。能否让“苏昆”走出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就是保护工作是否奏效的一个重要标志。“苏昆”一方面以人才的培养、传承和传统剧目的抢救继承为两大重点,保持苏昆传统昆曲的风格与意韵,另一方面在利用现代化舞台手段、整合文艺界人才优势上大做文章,将昆曲传统剧目的创作演出打磨为当代舞台艺术经典。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和台湾企业家陈启德,先后与“苏昆”达成了合作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和昆曲名剧《长生殿》的合作意向。《长生殿》由苏州昆曲专家顾笃璜出任总导演,由获得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的台湾著名服装设计师叶锦添出任舞美设计,苏州昆剧院“二度梅”王芳以及赵文林等一批中坚力量组成了最强阵容;《牡丹亭》则以苏昆第四代演员“小兰花”为主要阵容,由张继青、汪世瑜等名师历经一年时间手把手地指导,集中体现了青春靓丽的舞台形象。从剧本、音乐、舞美、服装、道具、表演等每一个方面“唯美”的追求,使得两台大戏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并迅速掀起了一股热潮。两剧成功展演台湾、香港,又先后应邀献演“世遗会”、“七艺节”、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澳门艺术节、香港艺术节,所到之处一票难求,票房收入屡创新高。同时,《长生殿》拉开了“历史文化名城行”的巡演序幕,《牡丹亭》则在京、津、沪、苏10所高校巡演并受到了青年学子的热情追捧,古老而又青春的昆曲所散发出来的永恒魅力深深打动了各界观众。

  除了抓昆曲的精品创作,苏州还把重点放在了昆曲曲社的扶持与昆曲的普及上。他们广泛开展社会运作,凝聚各类社会资源,既通过社会参与扶持昆曲,又通过昆曲活动扩大社会影响。例如,充分利用节庆平台,出让冠名权,提供宣传渠道,开展联办、协办等方式,募集活动资金,为社会各界投身遗产保护工作提供舞台;广泛开展文企联姻,推动昆曲院团与古镇、园林旅游相结合的方式,开辟演出基地,壮大自身实力。昆曲周庄演出基地的建立,一方面活跃了旅游市场,提升了古镇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使得昆曲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获取了生命的滋养,赢得了更多的观众。2002年,苏州市还通过民间资金支持,设立了国内首家民间昆剧传习奖――贝晋眉昆剧传习奖,用于奖励在弘扬昆曲艺术、推动昆剧事业发展中作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

  就这样,历经6年多的艰苦努力,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瑰宝的价值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年轻观众纷纷走入了昆曲剧场。苏州大学等高校先后开设了昆曲表演班、昆曲欣赏课等,这些课程成了大学里的“热门”课程,报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踊跃情况。昆曲还走进了一些年轻时尚人士的文化休闲活动中,应邀亮相在沙龙、派对和晚会上。两个“五位一体”10个方面的工作扎实推进,形成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保护机制和品牌,中国昆曲博物馆一期建设已圆满完成,昆曲保护法规即将出台。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国昆剧艺术节集中了所有院团,演出八台大戏,吸引了香港、台湾地区和美国等地的剧团、社团、曲友参加。昆曲在继承与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氛围营造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社会关心的“苏州昆曲现象”。但高福民认为,这一切都还仅仅是开始,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以昆曲保护为先导,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定得更高、更长远。

  事实上,我们今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做的努力,都将留待时间的检验。纷繁浩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能全部留存下来,由于各种机缘、条件不同,保护的方式、方法不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的素质与能力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多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在若干年后能否真正保护好,取决于今天公众发挥智慧、政府科学决策和各界不懈努力。“苏州昆曲现象”给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徐涟)

(编辑 辰序)